? 沒想到,生活中常聽到,講到的一個詞——想當然,居然是一句成語。
?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對該成語的解釋:指憑主觀想象,以為事情應當是這樣。典故的出處是:公元203年,曹操同兒子曹丕率軍攻占袁紹的老巢鄴城,曹丕見袁熙妻子甄氏十分漂亮,就強占為夫人。孔融知道后就寫信給曹操,編造出當年周武王把商紂王的寵妃妲己賞給周公的典故。曹操不解,孔融說他根據現在推想過去的。
?而現在人們對“想當然”的理解則演變為:憑主觀以為如此,而實際上并非如此。已經是徹頭徹尾的貶義詞了。比如早上出門時,看到天空晴朗,就說今天不會下雨了,連老婆遞過來的雨傘也不接。誰知變天下雨,淋成落湯雞回家第一句聽到的,肯定是老婆說“想當然”了吧?
? 人們都有共識了:在當下復雜浮躁社會中,千萬不要“想當然” ?,否則很容易上當受騙。前不久,我兩位朋友就因“想當然”犯錯。
? 頭一位是遭遇“猜猜我是誰”的電話騙局。現在已經很少人會上這類當了,偏偏此君結交甚廣,接到電話開頭還迷惑號碼不熟悉,但怕得罪朋友的心理被騙子利用,幾番下來居然把騙子“想當然”地猜作某關系單位領導,對方當然認同,并夸他記性好,接著低下聲來不好意思地說,昨晚嫖娼被抓要交罰款五千元才能放人,不想被單位和親友知道,現在借別人電話打來想請他幫忙先墊付。此君再“想當然”認為該領導如此信任自己,在公在私都應該江湖救急,匯款前老婆提醒他要不要找熟人核實一下,他卻罵老婆:人家就是怕丑事外揚才找我幫忙,這事再不能讓第三人知道了。騙子收到錢后,給他發來短信:我有演技,你想當然。
? 另一位朋友則是面對面吃虧的經歷。他多年來一直在某銀行購略高于定期存款的理財產品。有次到期后,原有產品暫無,理財經理熱情地向他推薦另一種預期收益更高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因與該經理已較熟,他“想當然’地認為是經理關照自己好東西,連忙道謝;當經理說該產品由本銀行托管,資管高手運作,前幾期收益都很好,朋友又“想當然”以為,該產品是銀行融資給機構合作投資股票,多賺銀行多分利,少賺銀行少分利但不會虧本,而根本沒想到其實這是一只借助銀行柜臺銷售的私募基金,以“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為外衣,迷惑人們以為它是一般銀行理財產品。理財經理夸大收益,隱瞞風險,而該朋友又盲目信任,沒有閱讀細則就簽字同意買了幾十萬元。結果半年后到期,不但沒利息收益,本金還要虧去一成多。
? 兩位朋友的例子其實給我們一個啟示:“想當然”的產生,大都與外界有意誤導有關。所以在社交中要努力做到:任他天花亂墜,我自氣定神閑;凡是都問清楚,切莫要“想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