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廈門游記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是燒仙草二是慢郵局,那時想如果我去廈門見到這個郵局,一定要寫手信給N年后的自己。上了鼓浪嶼,見到了不只一個“慢”郵局,但沒有寫手信給自己,當然,更沒有寫給其他人——生命里可以交付信任的人越來越少,而這樣的信任,于對方而言,有時,也是一種重負,不如放開,不去束縛。也是突然覺得所有形式都是虛妄,時光里最好的禮物,也許就是多年后與人與風景重逢,所有的情懷依然都在吧。像今日、此行,不只是去看一段陌生的風景,而是一直在嘗試新的看世界的視角。
鼓浪嶼是一個完全沒有機動車的步行島。島上巷陌縱橫相通,四通八達,無論從哪一個碼頭登島(現(xiàn)在的鼓浪嶼,游客只能從東渡上船才能登島),經(jīng)過一條條繁復的小巷,街道,或環(huán)島路,最終都能找到想去的地方。
迎接我的,是棵棵根深葉茂,樹冠葳蕤的大榕樹,盤根虬結,仿佛自古老的歷史中生長而出,棵棵有著不同的年齡和故事。嶺南常見的扶桑花沿路隨處可見,有紅的,粉的,還有白色。正當花期,飽滿艷麗。巷口店鋪頂上拉起的五顏六色萬國旗在微風中忽閃著吸引游客。
風琴博物館是第一個買門票參觀的景點(最后也成為唯一一個)。它在一條主路的拐角處,叫八卦樓。入口是條緩緩的上坡路,上去之后,博物館看得見的兩側(cè)一邊是一棵樹齡140年的大榕樹,一邊是空闊的綠草坪。進得大門,視線就被各式各樣古色古香的風琴所吸引,它們有來自英國的,意大利的,法國的等很多異國他鄉(xiāng)。每一臺琴的琴鍵和腳踏部位都用玻璃罩著,上面醒目寫著“禁止觸摸”字樣。
有一臺管風琴體型龐大,高達兩米多。上面有長長發(fā)音管,但與一般管風琴不同的是,這些巨高豎管是不發(fā)音的,只起裝飾作用。
還有帶鏡子的教會風琴,帶燭臺的歐式風琴,記憶最深刻的是最后那臺在解說員操作下可以發(fā)音的迪恩街頭風琴。它是一臺電力自動風琴,只需要給它的音控裝上曲譜,就可以自動演奏出奇妙的旋律。左側(cè)的兩塊吉他樣板鼓和右側(cè)類似架子鼓的部件在樂曲高潮時還可以打奏出準確的節(jié)奏,使整個表演凸增律動和靈性。
島上建筑古樸典雅,風格多樣。每一棟老別墅都有一段故事。舒婷曾在她的《老房子的前世今生》一文中推薦過一本書,“有一本書我百看不厭,勝過任何暢銷小說,它便是龔潔的《鼓浪嶼建筑叢談》。”路過“羅小望私房菜”,被深藏進門里的院落吸引,想進去探個究竟。沒想剛一腳邁進門口,門洞里玩鬧的三個小孩突然齊聲說“您好,歡迎光臨!”把我給逗樂了,遂用相機留下了孩子們可愛美麗的模樣。
行走在街巷中,偶然可見當?shù)厝死惠v輛木質(zhì)架子車在匆忙穿梭。有的滿載一車廂飲料,有的不知是要去拉什么,邊行邊喊讓路。路旁有簇簇白瓣黃蕊的緬梔子(雞蛋花)探出頭來,花葉干凈色彩舒服得讓人誤以為是塑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