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互聯網上,每個人都會看到這樣的標題:《我是如何在1年時間賺100萬的?》、《如何在3個月內用戶數增長1000萬?》、《馬云成功的秘訣就在這里》……看得多了,內心頓感庸俗,但依然會控制不住手指,點開閱讀。
在胡蘿卜大棒的激勵下,每頭人驢在狹窄的路道上焦躁不安地拉磨,想要一夜之間將馬內塞滿銀行卡。
一個病人急匆匆趕到醫院,對醫生說:我蛋疼,趕緊給我開藥,我很忙!
醫生看著滿臉汗滴的病人,微笑說:你為什么會蛋疼?我們要酌情檢查,才能確定治療方針,最后給你開藥啊!
病人暴躁大罵醫生:操你大爺,哪來這么多破事,趕緊給我開藥!
這是一則笑話,但著實映射多數國人當下的心境。
為什么國人這般焦躁,熱衷急功近利?
我一直困惑不解,直到閱讀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新書《巨嬰國》,終于對這個簡單的問題茅塞頓開。對,在我看來,這是很簡單的問題。
國人熱衷急功近利,我們要拋開社會快速發展、歷史文化等迷霧,探究它的根源。
武志紅在書中說,中國是一個巨嬰國家。所謂巨嬰就是大人的生理,嬰兒的心理。90%的國人心理都處在6
個月前的嬰兒期。這是追根溯源的洞見。
6個月以前的嬰兒,有以下三個特征。
1、母嬰共生:嬰兒出生后,會感覺自己與世界(即媽媽)是渾然一體、你我不分的。
2、全能自戀:我的意念隨意轉動,媽媽隨時就能滿足我。
3、偏執分裂:媽媽及時滿足嬰兒的需求,即好媽媽;不能滿足,即壞媽媽,這時,嬰兒就會處于巨大的無助感中,為了不讓自己被死亡般的無助吞噬,會將無助轉為憤怒,攻擊撫養自己的媽媽。
國人是由許多個人組成。當一個人想要做一件事時,會自然地想象快速實現成功。當事情不能按照內心的
預期產生結果時,會非常暴躁,甚至會產生強大的挫敗感,這份挫敗感會吞噬自己。
為了防止挫敗感的產生,要么放棄,要么會急切地想快速成功,從而規避挫敗。很明顯的道理是,越急切,越急功近利,越難以做成事。每件事都有自然發展的過程和規律,要想成事,就必須順應這種規律,不可違逆。
他們明明知道上述的道理,但就不能克制想要快速獲得結果的欲望。
為什么?
我們將時間拉回6個月前的嬰兒期。根據上述嬰兒的三個特征,嬰兒本能地認為自己想要吃奶,想要拍拍
玩具時,媽媽就會將乳頭放進自己嘴里,將玩具放在自己的手上。
可是,不可能嬰兒所有的意念媽媽都會快速滿足。這時,嬰兒覺得自己控制不了世界,產生深深的無助感。為了轉移無助感,嬰兒會以吐奶等方式,表達對外在世界的憤怒攻擊。
如果媽媽不能抱持嬰兒的攻擊性,長此以往,嬰兒會將攻擊反向對準自己,覺得是自己不好。這種攻擊自己的心理會轉化成深深的無助感。以后,嬰兒再也不想對外界表達自己的意念,因為嬰兒擔心無助感會再次襲來。
在我們國家,母嬰關系普遍是不好的。媽媽因為種種原因,難以很大程度上敏感及時地覺察和滿足嬰兒的種種呼喚。
因而,嬰兒在6個月前,媽媽就沒有及時滿足自己的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兒要么放棄需求,要么一刻也不能停地要獲得滿足。而延遲滿足的能力,只有在及時滿足后,逐漸地才能獲得。
所以,這些嬰兒長大,成為巨嬰后,依舊帶著嬰兒時期的心理。他們想滿足內心的欲望,所以想做成某件事情,但又不敢去嘗試。即便鼓足心勁,想要行動時,會快速獲得預期的結果。
因為他們懼怕嬰兒時期的無助感轉化成巨嬰的挫敗感,因為他們沒有養成延遲滿足的能力。
懼怕挫敗感和及時滿足,這兩種嬰兒時期的特征會嚴重制約著巨嬰做事的心態。
那么,巨嬰不再是嬰兒,不可能重新回到吃奶的嬰兒期,重新培養健康的人格基礎。這時,如何改變呢?
巨嬰們要培養與挫敗感相處的能力。即:在生活中遇到微小的挫敗感時,要有意識的覺察它,感受它,擁抱它。唯有這樣,慢慢地,你就不再懼怕挫敗感,自然地想要追逐更大的事情。
當然,方法過于簡單,真正行動卻難上加難,我在這條路上走了一年,深知其中的滋味。
但是,終歸,我們要為自己的負起全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