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TED看了《為什么屏幕剝奪了我們的快樂?》的演講,里面有項統計頗為有趣。
在工作日中,24小時基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睡眠時間、上班時間及路途往返時間、生存時間(如吃飯、家務、洗漱、照顧家人小孩的時間)、個人時間。
從2007年至2017年這十年間,四個部分各占的比例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有趣的是,在“個人時間”部分中,大家利用時間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上圖中,紅色部分代表“在屏幕前的時間”,黃色/白色部分代表“真正的個人時間”。
到了2017年,個人時間已經被屏幕侵占了絕大部分,而“真正的個人時間”只剩一丁點。
01
回想一下,下班后或休息日,我們是否大部分時間都在屏幕前?電視機、電腦、平板、手機……
可能很多人認為這是娛樂、放松的方式,但只要深入細查,就會發現,所謂的放松方式并不能達到放松的效果。
例如刷“無止境”的信息流(微博、新聞)、打游戲、沉迷社交軟件、網購……事后都不會讓人感到真正的放松。
信息流永遠不能刷到底,越刷越過癮,停不下來,這是一個無意識的被劫持,一眨眼就一兩個小時過去了;打游戲實際需要高度集中,精神與身體都處于緊繃狀態;在購物軟件里,要不停作對比做選擇,導致精神疲勞……
似乎很多人都花費過多時間在此類軟件中,但它們實際不會帶給我們放松的效果,減少使用也不會讓我們錯失什么。把大量的個人時間花費在這些并不能讓我們真正開心的事情上面,似乎不太明智。
02
真正令我們成為與眾不同的人,是每天的那段“個人時間”。我們能利用這段時間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維系與家人朋友的關系、思考當天的所獲所得、獨處自省、發展自己的副業、學習一門新知識……
有太多“更明智”的事情可以做。
我相信,每當我們回憶起自己最快樂、最得意、最滿意的時光時,一定不是與屏幕“相處”的時間。
而更可能是與伴侶的某席談話、與小孩的親子時光、學會了某項技能、體驗了某個有趣的活動、去了某趟旅行……
這才是我們真正的生活,這能把自己活出來。
03
最近我在個人時間里最感到愜意滿足的,不是閱讀、寫作、運動,而是敷面膜的時間。把溫熱的面膜貼在臉上,閉眼躺在沙發里,慢慢呼吸,平靜地感受皮膚“吸收”精華,享受徹底屬于自己的15分鐘。
這些慢下來、靜下來的過程讓我重拾自己的身體和思緒,把一天的浮躁和復雜清理掉,更能投入到個人時間里。
周末把手機調靜音放在抽屜里,瞬間感到全世界都安寧了。一開始會有點不自在,但只要告訴自己:你并不會錯失什么重要的東西。習慣后,會感到自如和輕快。
在《為什么屏幕剝奪了我們的快樂?》的TED演講中,講師Adam在最后提到一段很愜意的旅游時光:當你開車經過一處美景,可以選擇開慢一點,望向窗外的美景。但你更可以選擇把車停在路邊,下車走向美景,脫掉襪子鞋子,漫步在沙灘上,感受浪花撲向你的腳踝,你會感到充盈與富有意義。
...you can go out of your way to move the car to the side of the road, to push that brake pedal, to get out, take off your shoes and socks, take a couple of steps onto the sand, feel what the sand feels like under your feet, walk to the ocean, and let the ocean lap at your ankles. Your life will be richer and more meaningful because you breathe in that experience, and because you've left your phone in the car.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