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為阿米爾·汗,我估計是不會觀看這部充滿山寨氣息譯名的印度電影。
在各大微信公眾號紛紛安利這部電影的文章里,起初總能讀到體育精神中“熱血”、“夢想”等關鍵詞,接著是在印度社會背景下對“男權”、“女卑”的分析,或者針對親子關系中的“信任”、“沖突”等話題的討論。
也許是因為女兒出生的緣故,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地反復追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是我,我能做到嗎?不僅是在摔跤場——這個充滿血性與競爭的地方,讓自己的女兒能有一席之地,更要讓她懂得在人生的舞臺上,贏得屬于自己的價值與尊嚴。
年輕的馬哈維亞因生活所迫,離開了自己熱愛的摔跤事業,但是,他深知自己身體里流淌的血液和靈魂中背負的使命——不僅僅是一個冠軍的頭銜,而是為國家而戰的榮耀。當他想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兒子身上時,現實再次給了他一記沉重的打擊——四個女兒!然而,這個倔強的父親,硬是扛著社會的譏笑、嘲諷與家人的不解、怨恨,將自己的女兒推上了摔跤場!
在培養女兒成長的艱辛道路上,他堅定不移的決心以及對女兒永不磨滅的信心,成為奠定女兒走向成功的基石,對我有很多啟發的地方,其中有三點,感受尤為深刻。
要有嘗試挑戰的勇氣,也要有試錯的最后期限!
很多人都會批判馬哈維亞,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女兒身上,讓女兒失去了童年無憂無慮的快樂,甚至減去她們的長發,傷害了孩子的內心,太過于強權與殘忍。但是,馬哈維亞并非逼迫女兒實現自己的理想,只是不愿看到她們身上的稟賦再度被現實摧毀!
電影一開始,馬哈維亞在觀看摔跤手訓練的時候,就表達過,再艱苦的訓練,也比不過“天賦”的重要。
于是,就不難理解,當他發現女兒身體里流淌著“摔跤的天賦”時,該有多么驚喜與無奈——喜的是自己的衣缽得以傳承,憂的是面對社會文化的壓力。
他先是說服妻子,給他一年的時間,不要干預他對女兒的訓練,但是,如果一年后他沒有成功,就再也不提此事。
當他面對女兒們偷懶、?;瑫r,選擇了“教練”的身份,嚴厲以待;但當女兒入睡后,他又會回到“父親”的角色中,為女兒捏腳、按摩。當得知女兒為了參加朋友的婚禮而取消訓練時,他怒不可遏的沖進婚禮現場,但他揚起的手并沒有打到女兒的臉上。
最終,女兒們在聽到朋友的話,才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根本就沒有真正的自由可言,女人的命運就是成年后就嫁給一個從未謀面的陌生男人,在無止境的家務與生育中耗盡自己的生命??墒?,她們卻有一位真正關心她們的父親,還在用自己的努力幫助她們與命運抗衡!
所有的覺醒帶來的是自愿的投入和自發的付出!
女兒們終于明白,想要褪去命運賦予的身份,就需要拼盡全力去爭取屬于自己的未來。
后來,當吉塔卷入現代化都市生活,漸漸忘記了自己當年奮戰的初心時,父親所能做的,也就是給她一個再度覺醒的期限——一再受挫的吉塔,終于在妹妹的鼓勵下,給父親打了電話,雖然相對無言,但為父已然知道女兒的回歸!
再好的技能,不屬于你,就不能稱為“好”!
電影中父女間戲劇沖突最大的一場戲,就是從體育學院回到家鄉的吉塔與父親的對決。
一個是接受了新的理念的青年,一個是守著傳統思想的父輩——兩人在對決中,女兒宣泄的,是從童年起對于父親權威的叛逆反抗,父親堅守的是希望女兒明白自己骨子里壓抑的本能的力量,絕對抵得過所謂的技能!
回溯到吉塔進入體育學院前,全然是靠自己的領悟和父親的指點進行比賽,一切都是本能適應情景爆發的力量。
然而,在融入現代思想的群體時,吉塔先是忘記了父親對于飲食的嚴格控制,繼而出現精神的松懈,最后,逐漸放棄自己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選擇標準程序化的動作指導。
事實證明,失去天性優勢的吉塔,在教練的訓導下反而漸漸失去戰斗力,甚至在世界錦標賽預選首輪就被淘汰出局。電影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將妹妹芭比塔參加全國聯賽的鏡頭與姐姐吉塔參加世界錦標賽的鏡頭交織,鮮明地展現出兩種教育理念的對決與勝負!
教練無法挖掘吉塔的潛質,在于他根本不懂得“因材施教”,沒有用心去了解吉塔,更沒有信心認為吉塔可以取得金牌,他的目標僅僅是獲得三枚獎牌即可。
而馬哈維亞則不同,他不僅僅是吉塔的“教練”,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吉塔的父親;他不僅希望奪得金牌,更希望為民族的崛起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后,當吉塔參加英聯賽時,馬哈維亞幫吉塔通過她既往的比賽視頻,幫助女兒一點點地認識自己在比賽中的短板與缺憾,幫助女兒一點點地找回自我,找回自信!
當吉塔面對強大的對手時,她終于選擇相信父親,相信自己本能得力量,而果斷放棄了技術!
爸爸不可能每次都能幫你,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不得不說,當吉塔面對強敵,需要挑戰的不僅僅是摔跤,還有對既往兩次痛敗的心理壓力。此時此刻,最重要的就是父親的在場與指導。
然而,嫉妒心強的教練卻從中作梗,讓父親在女兒最為需要他的時候缺失。
在教練的眼里,他已經獲得了至少一枚銀牌,已經提前結束了比賽;可是,在吉塔與父親的眼中,還有一場最為重要的比賽要打,因為他們所代表的,不僅僅再是自己的榮耀,而是身后所有期望與命運抗衡的印度婦女的信心。
這里不僅僅可以看到一個人視野的格局,更能看到人性的格局!
吉塔在最后一局陷入困境,面對強敵5:1的高分領先優勢,幾乎失去了獲勝的機會。而她一再看向觀眾席,卻看不到父親的身影……
可是她并沒有絕望,而是回想起自己幼年時跳進河里,在冰冷的水里掙扎時,耳畔回響著父親的叮囑:記住,爸爸不可能每次都能幫你,唯一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吉塔重新調整狀態,在父親的指導語下,靜候時機,聲東擊西,一擊絕地反擊,摔出了被譽為“神話”的5分,贏得最后的勝利!
這里不禁讓人想起,這是女兒在向父親致敬——電影開始時,馬哈維亞也曾使用這樣的技術,取得全國青年總決賽!
想起羅胖曾說過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孩子不是生來陪你走完余生的人,而是你死后還要繼續獨自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
女兒的明天需要她自己來闖蕩,身為父親,我能做的很少,但是,我想我也會努力地學習馬哈維亞,努力地為女兒的成長掃清障礙,教會她獨立于世,讓她有勇氣去面對挑戰,也懂得不忘初心走好自己的人生路。雖然人生不是只有“贏”一種姿態,但至少我們可以以“贏”的心態去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