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生或者是剛剛畢業的,大多都會說的幾句話是:
? ?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 ? ? 我要當個斜杠青年
? ? ? 再不瘋狂就老了
? ? ? ……
確實,擁有大把的青春,不去揮霍干啥?
青年時期的我們大都是個理想主義者。每個人,在二十五歲以前(有的人或許是三十歲),心里都有個夢,腦中都有一張藍圖。在這張藍圖上,自己親手繪制著美好而又縹緲的圖景。直到有一天,搭建到一半時,轟的一聲,建筑倒塌。終于夢回現實。
主人公菲利普在少年時期就已開始著手繪制他的藍圖了。十多歲,因不滿在教堂里學習,極力向他伯伯要求到德國留學。嗯,他真的很有勇氣,幾次三番的斗爭之后,他成功了。可是,留學德國的他并沒有安心學習。因對繪畫有些許的興趣,便盲目地轉行,再加上他朋友的蠱惑,投身繪畫領域。許多成功的畫家皆受到過法國藝術的熏陶。嘿嘿,他也跑去了。
成功難道只是因為一時的沖動嗎?本身沒有天分,所從之師因受金錢的限制,也不是很好。他的失敗是注定的。幾次失敗的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浪費自己的青春(因為他所做的每一個關鍵的決定,都只是一時興起,并沒有通過大腦進行理智的分析),而是同行的死敲醒了他。同行也是一位美術狂熱者,以至于為了追求理想中的的自己,而死于現實中的貧窮。同行的離世讓他在一瞬間認識到:沒有什么比生命更寶貴,而金錢是活下去的最基本的保障。從此以后,他不再是個理想主義者,而是個現實主義者。此時的他已二十有五。
說你作,難道你有菲利普能作嗎?一切欠考慮的決定都是作的表現。當你能夠感覺到現實的重壓時,你已成熟。
我們每個年輕的人憑著自己最寶貴同樣也是最廉價的資本,隨意去做藍圖上的事情。一次,兩次,三次,無休止的嘗試。當碰壁數次之后才發覺,自己原來一直在做極其荒唐之事。荒廢了那幾年,資本消耗殆盡,不得不選擇一條與現實契合的道路。因為這條路,有真實的資本使你有生活的希望,盡管你擁有的是虛擬的尊嚴。
就像此書中所說,有一種人生格局,最明顯,最完美無缺,同時也是最漂亮動人。這種格局是:一個人呱呱墜地來到人間,漸漸長大成人,戀愛結婚,生兒育女,為掙片面包錢而含辛茹苦,最終蹬腿棄世而去。
菲利普做回了平凡的人后不也獲得了他應有的幸福嗎?牽著他愛人的手,一起相伴老死田下。
做個平凡但不平庸的人。做個平凡的人是要讓你看清現實后仍能積極生活。但不平庸,是要你內心仍要有自己小小的,生活下去的動力。況且,世界之大,不平凡之人又有幾個?所以,在你能揮霍青春的年紀里,也要使自己成熟起來。
不要鄙視那些錙銖必較之人。你之所以在這個年紀視金錢如糞土,是因為你還處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階段,你還處于理想搭建階段,你沒有因掙得一元錢而付出高于一元錢的代價。而那些錙銖必較之人,只不過比你提早成熟了些,他們親身嘗過貧窮的滋味。
在合適的年齡,盡情揮霍青春,做個理想主義者是很好的。一旦年歲不再,還是以一個極快的速度走進現實中來。每一個人,一輩子不可能青春常在,一直是個理想主義者。認清現實,認清自我,做一個平凡但不平庸的人,享受簡單幸福的生活。或許這就是一種最積極的姿態。
青春路上,揮霍的同時,別忘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