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了幾天,原諒我最近在為雙11忙碌著(畫圈圈。。。)
(本篇重點依舊是看圖!看圖!看圖!)
從終極問題出發 以人生最高目標作為第一原則
更高的標準,才會有更好的選擇
決策心理學認為,人在面臨選擇時,通常會采用“滿意原則”,而不是“最優原則”。
你內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
“如果一個人,處處能以最高目標為原則,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確的決定。“
他所說的“最高目標”,是指從整個人生來看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的目標,這個目標反映了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渴望: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那個“巴拿馬”。
在現有格局上,向上走一步
一個人為自己的內心樹立什么樣的最高目標、設定什么樣的價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不管是什么格局,都應該是從自己內心出發的選擇。
方法:
如果現階段,你確實不知道你的最高目標是什么。嘗試回想最近的一周,你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是什么。
然后,你可以再回憶一下,你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以及完成之后你內心的感受。然后你可以問問自己,這件事對你如此重要,是因為什么呢,是因為它讓你感受到了難得的愉悅,還是因為內心的充盈,或者是一種平靜,還是難以自抑的激動?這些最有意義的事帶來的感受,很可能就是你內心深處所追求的東西,由此你可以去思考,以什么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可以讓你長期地、持續地獲得這種感覺。
逃離隱含假設的牢籠 發現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選項
我們是如何走入兩難困境的?
從當前處境、理想目標和內心狀態三個方面來分析問題(哈,現狀、期待、情緒),找到隱含假設。
方法:
當我們在人生中遇到某個無法擺脫的僵局時,先不妨試試這三步:
1.找出潛意識中的隱含假設;
2.識別隱含假設中的不合理性,進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靈活的思維框架,在此基礎上思考出“可能選項”并進行嘗試。
四種最普遍的隱含假設
第一個“賽道假設”。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比賽,比賽的項目是設定好的,而獲勝者寥寥無幾。
第二個“低關聯假設”。人生的種種經歷之間相互獨立,不存在什么關聯。
第三個“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用一種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會認為自己的天賦不夠,或者智商平平。
第四個“零和博弈”。在人與人的競爭中,更傾向于從別人那里爭奪利益,而很少去構想雙贏的方案。
新的思維框架,探尋新的可能
第一個框架是“目標懸置”。把你的目標停下來、放一放,但這個“放”不是放棄,只是懸置。舉例:AB目標間的切換。
第二個框架是“能力嫁接”。能力也是可以遷移的。
第三個框架是“特性改造”。
a.“改造”工作,包括挑戰你的時間分配,優化你的工具,改善你與同事間的關系,以及影響上級的想法和思路。
b.“改造”愛好,對一件事情的“消費型興趣”升級為“生產型興趣”。
人生是持續而反復的構造 校正選擇,做出建設性的改變
克服天性中的選擇弱勢 選擇太多怎么辦?
其中一個基本方法就是“精細化(elaborate)思考”,也就是利用適當的工具,對各個選項從不同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最后綜合分析結果得出答案。一個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維度分析法:把選擇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維度,然后分別就不同的維度做出評估。
對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觀意味特別強的情況或者復雜度過高、牽涉面過廣的情況以婚戀拇指法則——“生理上有沖動,精神上受鼓舞,溝通上很流暢”作判斷,也許就能找到答案。
不要因為預設規則,而放棄個人追求
在東方文化下,“身份”成為我們頭腦中的一個框框,限定、阻礙了我們的思考。
重新選擇,并不用全部推倒重來
內職業生涯指的是一個人內在的興趣、稟賦、動機和能力,一般來說它是連續發展著的,綿延在人的一生之中。
外職業生涯包括人的職位、社會角色等,往往會受外部機遇、生存境遇和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更容易發生變化和轉折。
人的許多選擇往往是在外職業生涯層面發生的,當我們準備做出這類選擇時,可能會因為害怕選錯而患得患失,卻沒有意識到,不管你做了哪個選擇,你的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而最終帶著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個選擇,而是那些你不會改變的東西。
> 【印象最深的3個觀點】
1、 四個格局的概念
2、怎么更好地做選擇?以終為始!
3、四種最普遍的隱含假設:賽道假設;低關聯假設;僵固型心智;零和博弈
> 【2個課程提及的定律】
1、所謂滿意原則,就是人會從自己最熟悉的待選項開始逐一進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個滿足內心標準的選項,就會采納這個選項,余下的選項就廢棄了,而并不是對比所有待選項,然后選出其中最好的。
2、“規則遵循理論”理論認為,人們在作出一個決定時,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應遵守的規則來進行判斷,這種做法使個體的行為與周圍的社會情境可以更好地適應,所以稱為“適當性邏輯”。
> 【金字塔結構構建中的迷茫】
將書本中的大標題作為主要觀點來劃分,章節中的故事部分,作為事實依據同時也作為引言,但我沒放到上圖的構架中去。。。要不要放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