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令人動情的。
雨天的午后,拜讀汪曾祺的《昆明的雨》。這篇文章收錄在散文集《人間草木》中。
我喜歡汪先生的散文。他的文字樸素,干凈,親切,耐讀。讀汪先生的散文,心境自然平和,安詳,閑適,如飲一杯香茗,似賞一株蘭花,香氣撲面而來。這不同于讀故事,會隨著情節的波動或喜或憂;也不像讀懸疑小說,來一場頭腦風暴;與讀勵志書籍一目十行更迥然不同,汪先生的散文需要慢慢品味。
品讀名家散文,首先了解文章結構。《昆明的雨》,不足兩千字,主要結構不復雜,從給朋友一幅昆明的畫,想到昆明的雨,昆明的仙人掌、菌菇、楊梅和昆明的花。但作者不單單描寫昆明雨的特點,把更多筆墨傾注在倒掛在門上的仙人掌、多種食用菌、獨特的楊梅和奇特的緬桂花。散文的結尾,由雨想到鄉愁,但沒有過多表達心中的愁緒,只是詳細描述了雨中小酒店院子的木香花,最后以一首詩和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收尾。從字面上看,文章似乎很平淡。但是,仔細賞讀,其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句子。
首先,那倒掛的仙人掌,無根無土,仍然能開花,而且長得濃綠肥大,這不僅說明昆明的雨水豐沛,也表明仙人掌頑強的生命力。其次,汪先生不僅喜歡昆明的雨、昆明的菌子花草,也喜歡這座城市的普通人。作者提到雞樅時,穿插了有乘客從火車上跳下來撿雞樅的趣事;提到雨季的火炭梅時,細致描寫了賣楊梅的苗族女孩;談論緬桂花時,不忘記端著盤子送花的女房東;甚至酒店門口單腳站立在檐下的雞,汪先生都寫得那么細致生動……
汪先生對昆明雨中的植物、人物,還有動物,都不厭其煩地娓娓道來。飽蘸筆墨的文字,正如昆明豐沛的雨水,無不體現了作家對昆明的點點滴滴都充滿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汪先生表達情感往往不露聲色,不會恣意渲染,有時僅僅一筆帶過。看似輕描淡寫,其實暗流涌動。在描寫昆明的雨時,“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僅僅一句,讓人感覺昆明的雨好似明媚的春日,讓人愉悅舒暢,而不是潮濕,陰冷,令人感覺不適。
在文章結尾,作家提到鄉愁時,插了一句: “我有一天在積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從聯大新校舍到蓮花池去。” 汪先生是江蘇高郵人,不是昆明人,為何有鄉愁呢?這篇散文寫于1984年,而四十五年前,即1939年,為躲避戰亂,汪曾祺輾轉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考入西南聯大文學系。畢業后,汪先生在昆明在一所中學當教師,1946年回到上海。汪先生在昆明生活了七年,而且是在艱苦卓絕的年代,昆明也可稱為汪的第二個故鄉。
所以,昆明的雨也象征一種鄉愁,一種深深的留戀之情。雖然他直言,“我想念昆明的雨”,其實不僅如此,他所想念的是在西南聯大的艱苦歲月,想念的是昆明的求學生涯,想念的是這座城市留下的青春記憶。“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的詩句中,“雨沉沉”是沉沉的心,濕潤的情,永遠忘不了的踏雪無痕。
把雨比喻成鄉愁的,不能不提詩人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昆明的雨只是一座城市的雨,而余光中的冷雨,涉及的范圍太廣了,江南的春雨,打荷的秋雨,臺灣的山雨,城市的雨,鄉村的雨,古代的雨,現代的雨,少年的雨,中年的雨……那滴滴冷雨,傾盆冷雨,酣暢淋漓,說不盡的思鄉戀土情懷。
如果說《聽聽那冷雨》是浩瀚的大海,《昆明的雨》則是涓涓細流,兩者各有千秋。《聽聽那冷雨》,令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世間萬物皆有情,難得最是心從容。”? 我愿徜徉在昆明的雨中,沿著汪先生的心路歷程,悠然欣賞波瀾不驚的山間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