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未來佛,佛是過來人。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沒有信用卡,我將會在哪里??梢哉f,信用卡讓我踏上了杠桿之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我的人生軌跡。
羅振宇提出了一個“傻叉指數”的概念:如果你過去十年都覺得自己很正確,那么你的傻叉指數就是10。我每年都覺得去年的自己是個傻叉。
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曾經的我對信用卡一無所知,認為信用卡是肥腸傻叉的工具:花掉的錢還要還進去,多麻煩啊,花來花去都是自己的錢。
上大學的第一天,就有招行的卡員到宿舍樓掃樓,苦口婆心的營銷我們這些小白辦一張信用卡,拿出招行的工牌,說:“我是好人,還送鑰匙扣哦~”當時的我是傻白蒙,覺得不好意思,在反復確認“不激活就不產生任何不良后果”之后,就辦了一張。
卡員拿出高大上的數碼相機,把我的身份證拍了進去,那時候如日中天的手機是諾基亞,30萬像素的諾基亞也要千把元。
我拿到招行卡后,發現居然有1w的額度,然后毫不猶豫的丟進了柜子里,鑰匙扣也跟了我兩三年。
那時候,對于看不懂的玩意兒,內心是拒絕的,為了避免后患無窮,每次都是果斷斬草除根。
大學校園里每天都有不同銀行的卡員在擺攤,展架上赫然寫著幾個字:“每周四一元看電影!”而我,每次都深藏功與名的匆匆路過:“信用卡有毛用?別想忽悠勞資。”
作為一個信用卡絕緣體,愣是沒搞明白信用卡有神馬好處,總覺得卡員好煩人啊好煩人。
作為一個對金錢有著天然饑渴癥的我來說,在大學就開始琢磨怎么兼職賺錢,投機倒把賣這賣那,自然是缺錢了,于是把招行信用卡開了,這1w大洋成了我的巨額資金池子。
當初的自己就是那么的傻叉,這大概就是“狹窄框架效應”吧,站在狹窄的領地里,眼光被死死的限制住了。
然鵝,除此之外,我依然不知道信用卡還有什么好處,只知道信用卡可以給我帶來錢,錢,錢......
一路尋覓,柳暗花明
后來,我對信用卡出現了饑渴癥,誤打誤撞開始逛信用卡論壇,打開了新世界,于是開始琢磨各家銀行申卡和養卡的套路,把手上額度低的卡慢慢整起來,鉆了不少當時尚存一息的所謂漏洞,額度也就慢慢的起來了。
所幸我的總結歸納能力還行,慢慢琢磨透了銀行的信用卡業務的一些套路。
我們常說,一定要放大格局,放大格局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花錢。
一個人,如果覺得損失掉1000元都會心疼,那么這個人的格局就局限在了1000元的損失范圍內;如果覺得損失10000元也沒什么,只要花的值,比如賺了經驗,以后還可以賺回來,比如開一張需要剛性年費的卡。
如果給格局一個定量,那么,格局值=花掉的人民幣的數量。
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格局值是+∞,但卻舍不得花錢買格局。
剛開始,刷卡手續費是我斤斤計較的,總想著把刷卡手續費賺回來。薅羊毛勢在必行,跟著銀行的活動走,多倍積分、積分換禮品、錢放在余額寶之類的,都玩過。但這些確實比較麻煩,一方面,不想把時間浪費在蠅頭小利上,另一方面,長期專注薅羊毛這種機械重復式的動作,跟圍著磨打轉的驢兒有啥兩樣,不利于個人成長。
我肥腸反感一眼望到頭的賺錢方式,時間是寶貴的,不能在死胡同里尋找“賺大錢”的捷徑。
慢慢的就對刷卡手續費麻木了,就是順帶搞點航空里程,出去玩耍的時候坐坐免費的飛機,改善一下生活也挺好。
摸爬滾打,杠上開花
我想,利用信用卡去做更大的事,才是正道。
賺錢的方法千千萬,適合自己的才有用。經常眼睜睜的看著別人賺錢,升職快的,干碼農的,創業做老板的,但是沒有一樣是跟自己有關系的,這大概就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吧:我站在你面前,卻只能隔著玻璃門眼巴巴的看著你賺錢。
前幾天還見到了一個去年賺了兩百多萬的年輕小伙,氣人的是,人家賺了錢,還很低調,一點都沒有飄飄然。這種人身上,總有一些值得學習的地方,但人家賺錢的方式,是沒法學到的。
賺錢這玩意也沒法帶,我發現,只有自己有一些別人沒有的能力,才會別尊敬,因為別人想從你身上得到一些東西。
賺錢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別人來找你解決問題,意味著你在某方面有過人之處。如果沒人找你,那就要反思一下自己了。
個人能力就是一個支點,信用卡、信貸、房貸等負債工具就是一條杠桿。待富青年最缺的就是起步資金,很多人都在存這筆起步資金,殊不知,借一筆起步資金才是最快的。
花三五年存一筆起步資金,然后再搞事情,也無法保證你一定成功?,F在借一筆起步資金,然后再搞事情,也無法保證你一定會成功。最根本的區別就是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反正都是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何不早點下海干活呢?
我jio得,信用卡就是待富青年最容易從銀行借到的第一筆起步資金,也是待富青年最容易接受杠桿教育的金融工具。從信用卡切入,以后再到信貸、房貸等其他常見的融資工具,是一條非常好的路徑。
格局,靠花錢買來的。先花信用卡的錢,慢慢放大格局。如果連信用卡都玩不好,沒有自控力,那就更不用玩信用貸。
學會找杠桿,才能翹起我們想要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