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博士畢業后去中學做老師是否是教育資源的浪費呢?一直頗具爭議。
據悉,最近杭州一所中學招聘教師,現場有北大、清華等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將近五十人參加應聘,其中有三十位碩士,十二位博士,還有一位博士后。北京的重點中學就更不用說了,招聘條件一般明文要求:985高校碩士及以上學位;再牛點的中學只招聘名校博士,國際學校則要求有留學經歷。
記得在我研究生畢業的那一年,中科院的一位教授因為自己的一位得意弟子選擇去中學做老師而一夜無眠,并在科學網發文引發熱議。研究生去做中學老師有什么不好呢?
2014年,我在北航研究生畢業,懷著滿腔的教育熱情選擇去中學做老師,并如愿進了北京的一所中學。時至今日,四年多的時間過去了,經歷了實踐的洗禮,我后悔當初的選擇了嗎?停下來問問自己,我仍然不后悔當初的選擇,因為在教育行業,我想做的、能做的事情還很多。
四年多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并不是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就能勝任一名中學老師的職位,有時候他們甚至不如本科生專科生做得好。其實,能否成為合格的、優秀的中學老師和學歷沒有太大關系,且不說如今碩士博士學位的含金量......
首先,學為人師的意義何在?我喜歡這句話:“學為人師的意義在于教化從容,行為世范的境界是能砥礪無窮”。有時候我們不能改變一個人的出身,但通過教育能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能成為別人命運里的燈塔,在這個萬物終將皆為虛無的時空里,這是多么幸運而有意義。
那么,何以為師?
優秀的學生其實不太需要老師管教,他們需要的是引領,用優秀引領優秀,而你永遠給不了別人你沒有的,所以作為老師要一生朝著更優秀修煉,“吐辭為經、舉足為法”也不為過。
更能體現師者意義的是所謂的問題學生,他們往往是失敗的家庭教育的投影,缺乏安全感、歸屬感,而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就沒有學習。他們走上社會,更可能成為潛在的危害。在我的教學經歷中,遇到過很多這樣的孩子,要感化他們真的很難。苦心婆口地教育換來的只是三分鐘熱度。所以,為人師者需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問題孩子往往是家庭的“棄兒”,他們缺少愛和關注,久而久之,“搗亂”是他們和這個世界的相處模式。唯有用仁愛之心去接納他們,然后慢慢地引導。
為人師者,有理想信念、有仁愛之心還遠遠不夠,因為每天的教育生活不是心靈雞湯,它需要老師在專業學識的基礎上科學引領和管理,需要站在孩子發展的角度設計課程,需要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為背景,需要中西哲學的生命寄托。
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學老師不容易,成為一名優秀的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好老師更需要不斷地學習和修煉。而中國的基礎教育遠遠不夠專業化,所以才會有很多人認為碩士博士畢業去中學做老師是人才的浪費。
路漫漫其修遠兮,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