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邏輯思維的讀書會,請來的嘉賓里有一個是《舌尖上的中國》的總導演陳曉卿。關于吃的書,除了菜譜,其他的我倒是真的沒有讀過,也從未寫過關于吃的任何文字。雖然我是個吃貨,熱衷全國各地的小吃,山東雜糧煎餅,天津煎餅果子,陜西肉夾饃,重慶小面等等。但是之前對做飯卻不熱衷。
《舌尖上的中國》火了的時候,當時看僅僅是感覺這個紀錄片畫面好看,配音有磁性,音樂很好聽。后來自己有學做飯,開始體悟做一名廚子的樂趣。甚至當食物入鍋,發出的滋滋的聲音,都覺得很奇妙。是一種有煙塵的,能夠自己主導生活的感覺。
陳導在讀書會上推薦的三本書,其中一本是汪曾祺的《五味》。相比于其他嘉賓的侃侃而談,他顯得有點羞澀和局促。讀了一段文,明顯看到喉嚨吞咽的的動作,他笑著說,這些食物,不用吃到嘴里,讀讀文字,都能滿口生津。
有的時候一個人的味道就是他菜品的味道,電影《飲食男女2》里歸亞蕾就是因為一道菜,認出了少年時的愛人。這部電影可以看看,故事一般,但是畫面美,老年的曾江,極有氣質。
對于每個家庭,家的味道就是父親或者母親做的菜的味道。外婆家,這道紅燒肉是招牌菜,肉質軟硬適中,入口生香。媽媽和其他姨媽們都是廚房里的高手,即使討教過方法,但是這道菜始終做不出外婆的手藝。
雖然是安徽人,但對徽菜,是比較陌生的。而且不像在江浙,大家吃東西都比較清淡甚至偏甜。在我家這邊,沒有菜系的概念,沒有統一的口味,只有媽媽們的手藝。我家愛吃辣,所以菜品偏咸辣口味。而叔叔家,一家子都是愛吃甜的。外婆家燒飯用的是老式的鍋臺,味道不一樣,老豆腐,紅燒肉,粉蒸肉和燒生條爐子(地方特產,一種豆制品,類似油豆腐),還有媽媽輩們喜歡的自制腐乳,胡椒醬都是招牌。逢時過節,要燒兩個桌子,十幾口人的飯菜。
老式鍋臺,還有個特別好吃的東西是鍋巴粥,這個除了在外婆家,別處是真得吃不到的。煮飯時舀起來的米湯,倒入只剩下一層硬度適中的鍋巴的大鍋里,灶里留有的火烘一會。等到大家吃完米飯,都會盛一碗鍋巴粥,配點傳統咸菜 豇豆或者雪底紅腌蘿卜之類的,才算結束這一頓飯。所以在家吃飯,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和聚會方式。
如今都市小年輕們都是靠餓了么,百度外賣等APP來解決口腹問題,回家吃飯成了一件特別有愛的事情,它代表了一種歸屬和安寧。我特別喜歡一句話“是誰來自山河湖海,卻囿于晝夜,廚房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