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受到的教育,教導我們要樂于助人。因為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為了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課本上總是會舉類似于“小王幫路邊一個行動不便的老奶奶過馬路,回到家卻發現這個老奶奶其實是自家的親戚···”,這樣的例子。
那時候,我深信不疑。后來大了,見的事多了,卻發現,社會似乎在懲罰善良外露的人。
什么叫善良外露?路邊有個老爺爺倒了,一堆圍觀的人中,你脫穎而出去扶了;路上有個衣裳整潔、面容精致的人,跟你說她來這個城市旅游,錢和手機都被偷了,能不能借點錢買點東西吃,你把錢掏給了她···
老爺爺或許是真的自己倒了,但他拉著你不放,說是你撞到的;美女感恩戴德地感謝你的善良,轉身你看到她又在另外的一個人面前重演她的可憐···
我不敢說自己一定是個很善良的人,因為老爺爺我沒遇到過,不敢說自己一定會毫不猶豫的上前去扶。但第二種,我卻遇到過不止一次。第二次被騙后,第三次我直接請了對方去快餐店,買了份大概二十塊錢左右的快餐,端到他面前。
我只能這樣,花個幾十塊錢,讓自己的善良能夠比較安全的外露。但當善良外露,變成一種需要我們很審慎地去評估風險的行為,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微信朋友圈,相信你會經常看到這樣的文章:
《善良的人,最容易受傷》
《過分的善良,就是傻》
《沒腦子的善良,比惡毒可怕一萬倍》
···
這樣的文章讀多了,看誰都像是騙子,原本就小心翼翼的善良,就越不敢外露,怕別人罵我是個傻逼。
有時候被騙了,我也會生氣,會拷問自己:我的善良,被人拿去踐踏,我要是再行善,不是一個大傻逼嗎?
后來,在遇到這些事,我會猶豫。有一次,跟朋友逛街的時候,看到路邊有個看上去像是半年沒洗澡的老人,坐在路邊乞討。身前放在一個搪瓷杯,里面還有一些硬幣。
我本想給個一二十塊,但在人流中,我停頓了幾秒鐘。我要去在大眾眼皮底下,做一個傻逼嗎?
朋友看出了我的猶豫,想給就給吧,何必管別人怎么想。你想付出,不僅僅是因為他需要,更是因為你需要。
過后我才想明白,原來善良并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為了取悅自己。
到了快三十的年紀,我才明白,原來善良并不是為了給世界帶來正能量,至少不全是,而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心安理得。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個網友分享的故事:在廣州一條街道上,攝像頭記下了這樣一幕。
一位環衛工人突然摔倒在地。這時,一位學生妹妹正好路過。她停下來,看著環衛工人,就這樣看了好一會,似乎在猶豫什么,但最后她還是沒有幫助他,拖著箱子離開了。但她心里顯然并不好受,所以頻頻三步一回頭。
正在大家惋惜感嘆之際,幾分鐘后,這位小妹妹又倒了回來。這時,她手里多了一杯水。她把水遞給環衛大叔后,又再次拖著箱子離開了。
這次離開,她心情顯然是舒暢了,步伐大而輕快,馬尾辮甩得老高。
后來,記者采訪了這名學生妹妹:你為什么又決定倒回來幫助他?
學生妹妹回答了這樣一句話:我其實不是為了幫他,我只是為了我內心能安寧。如果我今天沒有幫他,恐怕這一個月都會活在愧疚里。
我選擇做善良的事情,并不是因為做了就會有效果,而是我堅信這樣做是對的。我不是為了別人的感激,而是為了滿足一種心靈的需求。這樣做了,我才覺得自己像個人。
有時不僅得不到回報,還會換來帶著敵意的誤解,甚至是深懷惡意的騙局。既然行善并沒有什么好處,甚至弊大于利,那我們還需要行善嗎?
1963年,一個叫瑪莉的女孩,就帶著這樣的困惑寫信給《芝加哥論壇報》:我實在想不明白,為何我幫媽媽把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獎。而搗蛋的弟弟什么都沒做,得到卻是一個甜餅,西勒先生,上帝真的公平嗎?
西勒是兒童版欄目主持人,十幾年來,他收到的「上帝為什么不獎賞好人,為什么不懲罰壞人」之類的來信,已經不下前千封,但他不知如何作答。
三年后的一天,西勒參加了一個朋友的婚禮。婚禮現場,新娘新郎互贈戒指時,都陰差陽錯把戒指戴在對方右手上。
牧師發現后,幽默地提醒:右手已足夠完美,還是用它來裝扮左手吧。
西勒聽到這句話后,立馬醍醐灌頂。他立即給瑪莉回了一封信:嗨,瑪莉,還記得三年前的問題嗎?很抱歉,直到今天,我才有了答案。
我希望你能認真聽,希望你不要再為壞孩子得到蘋果而耿耿于懷。壞孩子雖然得到了蘋果,但你卻得到了上帝最好的禮物,因為你成為了一個好孩子。
這世間有著太多騙子和惡人,但我們不能因為他們的存在,就把心里的那些個善意給掐滅了。
當你真正遇到某些不能立刻辨別的事,你要做的不是袖手旁觀,而是評估善良之后的風險,給自己設定幾個原則:
1、這個善意是我能承受的
2、這個善意不會影響到我的生活
3、行善時要注意公開且留有相關證據
如果做到了這些,那就去TMD“別多管閑事”,想幫就去幫,想愛這個世界就去愛這個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