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我這樣說過,“在這里沒有說s形構圖,三分法構圖,對角線構圖等等,這些技巧真的很有用,但是在原理面前變得不再重要了”。如果上一篇主要探討關于方法論的話,那么這次就帶來技巧上的盛宴,當然,這不是我的內容。上周很有幸的在攝影之友上直播聽到獲得IPPA(手機攝影里的奧斯卡獎,評審嚴苛的國際頂級手機攝影比賽)金獎的大神韓松的分享,全程滿滿干貨,不管這些技巧你聽過沒聽過,聽大神詮釋過之后就像照鏡子一樣,看到自己的不足,理解上的不深刻,學習是一種社會化的行為,如果你想快速習得某項技能,最快的方法不是學習經典理論,而是去找這個領域能力最強的人,這些高手的指點會幫助你跨過最初的學習障礙,達到拐點,所以特地的把分享的內容整理了一下,下面就直接切入主題。
1.知己知彼:手機攝影的優勢和不足
手機是大約35mm的小廣角鏡頭,這個鏡頭對于人文攝影是非常有優勢的,手機由于它的輕便性和隱蔽性能夠非常方便的拍攝到一些用傳統的單反相機沒有那么容易拍攝到的角度。
例如上面這張在莫斯科拍攝到的照片,利用了倒影的視角。在這樣的照片中要求鏡頭離水非常的近,傳統的單反是非常難做到這一點的,但是手機的鏡頭就可以無限的靠近水面,就能拍出這樣的非常飽滿的倒影。
上圖是在莫斯科拍攝的鴿子,同樣是一張用手機拍攝的照片。可以想一下如果是用單反拍的話,你拿出單反的那一刻,鴿子已經飛走了。用單反拍攝第一是體積太大非常顯眼,第二快門聲音不可消除,會影響你想拍攝的元素他們的動作的,用手機拍攝會更加的方便,進入到不同的角度,能夠對被攝體的影響更少,這樣往往就可以抓住生動的街頭景象。
在莫斯科地鐵上看到這樣一位老人,他的表情非常的憂郁,和這個城市的氣質非常的相合,于是就想記錄這樣的場景。如果是單反拍的話,單反的聲音已經足夠打擾到周圍的環境了。如果手機,可以用手機的音量鍵進行拍攝,這樣就會更加的隱蔽,不會影響環境。用手機音量鍵進行快門這個tips在街拍中非常有用。上面說完手機攝影的優勢,下面來說下手機攝影的不足,哪些題材是應該盡量規避的,這樣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狀態。手機由于感光元件大小的限制,在拍攝夜景、長焦這樣的題材經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拍攝時盡量避免夜景、長焦、大光圈虛化的內容。
上面這張是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街頭拍攝的。這個相當于是比較長焦的了,由于iphone7有兩個鏡頭,有一個長焦鏡頭,所以呢如果使用iphone7的話可以拍攝一些長焦有關的東西。(手機的進步可以說是有目共睹,相信不久之后手機拍照的不足會一點點變少)
2.迅速提升照片效果的一些方法
1)三分法
三分法是源于黃金分割點,通俗的說在攝影中把想要表現的主體元素,可以是人物或其他東西,放在畫面的三分點、三分線處,那么這樣就會更加的突出主體,同時把畫面做了非常好的歸納。
上圖是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拍攝。我把想表現的元素,那只貓咪放在左下方的三分點處,那么這只貓咪自然會成為這張畫面最重要的元素。讓最重要的元素凸顯在我們的眼前,這就是三分法的魅力。
在三分法中提醒一點,可以不拘泥于把畫面中的元素就剛好放在畫面三分點或三分線的位置,在那附近都可以突出畫面最主要元素的位置,如上圖拍攝于川西的雪原,人是沒有剛好在三分線上的,但是他依然能夠在畫面中顯得非常突出。在拍攝時把手機的九宮格給打開,就相當于有了對照的三分線,通過這樣的三分線來進行構圖,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2)框景
第二個tips就是尋找畫面中的各種框景進行拍攝。手機的攝影屏幕就是一個框,在攝影時就是用這樣的框去組織我們所看到的元素,讓他們非常和諧的處在一個畫面中。在這個框景中再加一個框,那么框里面的東西就自然的成為畫面中重點的元素,同時也形成了一個畫中畫非常有趣的效果。
下面介紹一些能成為框的很好的東西。如上圖在莫斯科拍攝的照片,車站的窗戶就形成非常好的框,想表現的主體元素就是站著的人被框在其中,將人的重點給突出出來。除了門、窗、欄桿這樣的實景元素造成很好的框景之外,還可以觀察自然界中現成的一些框景,比如說光線。
上圖就是用光線形成了非常好的框景,背景是烏云密布的場景,遠處是有點夕陽中最后的光亮,這樣狹窄的區域就形成了很好的框景。
3)視覺平衡原則
視覺平衡原則來自于物理學上杠桿原理的概念,同樣的運用在畫面中,如果在畫面左邊有一個元素,那么畫面右邊也要出現個元素,使得畫面達到平衡。
上圖在莫斯科的街頭拍攝的照片,左邊有個老婦人的經過,右邊有個玩手機的人,她們兩個就在畫面中形成了視覺的平衡。左邊的人比較大,所以給的顏色比較深,右邊的人物比較小,給的顏色比較淺,比較鮮亮,這個就會提升在畫面中的重要性,與左邊的人形成抗衡,也形成了一種平衡。
上面這張照片是在峨眉山上拍攝的。左邊這個人和右邊的樹木,人顯得小,樹顯得大,所以左邊的人是需要用比較著重的顏色去表現的,右邊的樹就適合用比較輕的顏色,一左一右,就形成了視覺的平衡。
4)色彩對比
這是一個12色環,三個箭頭其中紅色和綠色呈180度夾角,這兩種顏色就是對比色,藍色和紅色呈120度夾角,它們就是互補色,那么在畫面中能夠經常使用到對比色和互補色這樣的一種對比就會使畫面顯得更加的突出。
如上圖在莫斯科列寧圖書館拍攝的照片,就是利用了綠色和橘色的對比凸顯了這個畫面。
在莫斯科大學食堂拍攝的一些食物的照片。左邊是俄羅斯類似于國菜的菜湯,這樣的話與背景的托盤就形成了紅藍的互補色,所以呢,紅菜湯在背景中能夠更加的突出出來。
5)逆光拍攝
逆光的效果最好的時候是在清晨和傍晚的時候,這個時候光線最為柔和,最容易拍到非常漂亮的剪影的效果。能夠拍到剪影,會極大提高畫面中的敘事性及神秘感,使我們的照片更加的有故事性,更豐滿,用逆光拍攝是一個我們一定要學會的拍攝手法。
在一個黃昏時分拍攝的主體人物的剪影,由于是逆光,他們的細節給模糊掉了,只能夠看到他們的動作,這樣的話就會增添畫面的神秘感以及敘事性。
上圖在紅磚美術館拍攝的照片,這樣的環境中,房間外部的環境是非常亮的,內部是非常暗的,這樣明暗交界的地方是非常容易出現逆光的。加上非常漂亮的圓形拱門這樣的幾何元素,這個時候,我的朋友站在明暗交界的地方,形成了逆光的效果,拍下來就會非常吸引人。
6)讓光影參與構圖
這是讓畫面產生極大張力的一種方式,這是和第5點的逆光是有一點聯系的。在逆光的情況下,人物的影子是比較夸張的,我們利用人物的影子進行這樣的光影構圖,在街頭攝影中往往會得到非常有張力非常好的效果。
這張拍攝于圣彼得堡清晨的車站,光從建筑的縫隙中透過來,把婦人的影子拉得非常的長,影子就在畫面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給畫面帶來了極大的張力。
3.如何選擇拍攝題材
在學會一定的技巧之后,一定要明白在攝影中能拍攝哪些題材,哪些題材拍攝是能夠出彩的。分兩部分闡述,一呢就是拍攝城市,也可以是在旅行攝影中能拍攝到的題材,第二是手機拍攝風景能夠抓捕到哪些題材。
1)手機拍攝城市
城市中最有魅力的就是各種不同的街道,在這里把城市中值得拍攝的街道的結構以及類型分享出來。
第一是街道兩旁建筑圍合感強的街道。
這個街道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兩旁的建筑圍合感非常強。圍合感就是兩邊的建筑是連續的能夠帶來非常好的布形空間。如圖,這條街道非常窄,兩邊的建筑非常的連續,給我們把人包圍在其中的感覺會非常的強,用攝影表現這樣的街道是很有意思的。
第二是以步行為主的街道,這往往會建在后街小巷,能夠更加捕捉到當地居民鮮活的生活場景,而這樣的場景在街拍中更加有意思,更加的抓住人心。
上圖是拍攝莫斯科的街道,與其是拍攝紅場那樣非常大型的街道,建議大家去拍攝這樣的小街道,能夠更加的捕捉當地民眾生活的小場景,這樣拍攝出來會更加的有意思。
第三建在山地上的街道。
在山地上天生的結構的優勢,可以拍攝起伏的感覺,要拍攝的主體元素經常的“藏”在我們上方,會逐漸出現在畫面中,得到某種從天而降的感覺,這樣的感覺在畫面中會非常的出彩。
我們去尋找這樣有起伏的街道,把它表現出來,更好的就是去等待畫面中的元素,這張就是等待騎著車路過的人,他的出現會極大的豐富畫面。
第四建筑連著建筑的街道。
建筑連著建筑,中間的空間非常值得我們用手機攝影表現出來,值得去玩味。
這張照片的看點就是建筑與建筑連接處的拱廊,經過拱廊的老人在這張畫面中得到極大的突出。
2)手機拍攝風景
由于手機像素和感光元件的缺陷,在拍攝風景上是手機拍攝的弱項,但是可以用手機進行一些非常好的風景創作,擅長表現畫面的構圖和畫面的意境,應避免用手機去表現長焦和虛化的效果。
在手機拍攝風景時一定要注意避免大而全的風景,這樣的角度往往是被很多攝影師拍爛的東西,如果重復拍只能拍到沒有特色的景,這種情況下就要去尋找一些小的角度,比如說去尋找風景中的留白,這樣小的角度去表現風景往往會有好的效果。
上圖拍攝于峨眉山金頂大霧的清晨,那天大家覺得看不到日出非常的沮喪,但是我覺得在白茫茫的場景中如果能夠加上一點顏色鮮艷的東西就會非常的出彩,當時同伴穿著亮色雨衣經過畫面下方的時候立刻把這樣的場景記錄下來,這樣的場景就會顯得與網上其他人拍攝的峨眉山不同,也就拍出我自己的風格。
拍攝風景如果只是風景的話,畫面難免顯得單調無聊,我們要在這樣大的風景里面尋找重點,上圖就是拍攝風景中能夠尋找到哪些很好的題材當成畫面的重點。
上圖是拍攝于土耳其與敘利亞交界的古城馬爾丁,能夠看到非常漂亮的平原景色。如果僅僅表現平原景色未免顯得非常大眾化,會顯得非常無聊,這個時候就要找到畫面中的亮點就是發光的宣禮塔,在傍晚會亮起紅色的燈,與背景的藍色形成顏色的對比,成為了畫面的中心。
上面照片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下午,單純表現景色很無聊,于是就開始等待,等待遠處的兩個人,他們也是看著遠處的平原,就會給大家帶來一種想象,同時看這樣有人在景中的景物呢就更能夠聯想出當時在游玩的心情,更利于我們在旅行中碎片化的回憶。
4.照片簡明后期處理案例
后期絕對不是拯救拍攝爛片的良藥,只能是作為錦上添花的作用,讓照片呈現一種更好的狀態,最重要的還是前期對于元素的歸納,對于畫面的觀察。
單看這張照片會有欠曝和畫面混亂的不足,用snapseed對于這些問題進行后期的修正。
先觀察,我想表現的是左邊的朝我走過來的人,右邊的路人顯得多余,于是就可以裁掉,裁掉之后畫面顯得更加的清爽,元素顯得更加突出。
打開“氛圍”的功能,這可以增強畫面的層次,拉過后的圖片曝光不足的問題就得到了明顯的修正,畫面亮了很多,云的層次也多了。但人物的面部有偏紅的狀態,想把飽和度調低,又不想影響背景的飽和度,這個時候就可以使用“局部調整”功能,就有了右邊這個“亮、對、飽”三個漢字,分別對應亮度、對比度、飽和度,這個時候把按鈕移到飽和度,就可以局部調整飽和度。
這個功能最重要的是我可以調整我想要調整的范圍,如上圖,右邊的圓圈可以用兩根指頭進行大或小,縮小之后就只有臉部是紅色的,紅色高亮的位置就是我調整局部的位置。
然后就是把飽和度拉低,這個時候人物的臉部就是處于正常的狀態中了,背景的飽和度也沒有受到影響。
調整后的照片和原片是有很大區別的,畫面中的層次是明顯增多了,顏色也自然了很多,也沒有了那些礙眼的雜物,這就是我用snapseed這款軟件后期調整的思路。
5.問答環節
1)拍攝人文題材,耐心的等待是必不可少的,拍攝的流程一般是這樣,我會像剛才所說的內容首先選擇我要表現的背景,始終把手機的框看成一個舞臺,我要首先選擇一個滿意的舞臺,就是背景。其次呢,在背景上去等待我想表現的元素,也就是等待演員的出場。比如說那張在倒影下的夫婦,在這樣一個漂亮的有幾何感的背景下等待,等待這對夫婦的出場。所以說拍攝這樣的照片第一個是選景,第二個是等待,兩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2)街拍拍到別人的正臉的照片去參加比賽和用作宣傳是一般不會侵犯到被攝體的肖像權的,但是被攝體有權利將這張照片從網站上或是其他宣傳途徑中撤下來。一般不用做商業宣傳的話,是沒有問題的。
3)我自己是不使用手機的外置鏡頭的,我只是用iphone的原生鏡頭進行拍攝,因為原生鏡頭能更快的進入拍攝界面,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拍攝街頭很多題材都是轉瞬即逝的,需要更短的時間進入拍攝界面。
4)后期修片的時候照片濾鏡我是經常會使用的,但是不是絕對會使用的,大概有40%的照片是沒有使用過濾鏡的,濾鏡呢是要看你想要表現的畫面氛圍與你使用的這款濾鏡是不是符合。例如下面這張在峨眉山拍攝的照片我就使用了一款vsco的A7號偏藍的濾鏡,我當時想表現出這樣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孤僻的場景,所以我想讓畫面呈現一種藍調的狀態,于是就選擇了與畫面氛圍相符合的濾鏡。
5)iphone原生相機是無法做到測光和對焦分開的,但是這個功能在手機攝影上用的不多,如果要使用的話可以使用vsco的相機,可以做到對焦和測光分開。
6)如果是拍攝沙灘這樣光線很強的景色時候就干脆去表現沙灘的質感就好了,因為光線足的時候很容易給被攝體帶來雕塑般的質感,合適的去表現一些抽象的質感,這樣會讓畫面出彩。
7)snapseed,vsco,skew,filterstorm,這是我經常使用的后期的APP,后期的APP使用不在于數量多而在于非常好的非常熟悉的操作幾款你最得心應手的,然后用它修出你滿意的照片那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