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蔣勛大師的步伐,聆聽文學,乘坐歷史的列車在時間的隧道里穿梭,享受中國古典文學的五彩斑斕真是人生一件幸事!
最近在看詩經《氓》《蒹葭》已經欣賞。《氓》在傳統的觀念里是一首棄婦詩,一位花季少女被“氓”追求,步入婚姻,轉變為后來不被重視,經歷了前后反差的情感變化過程。
其實我更愿意理解這是一位女子對其一生的追憶,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代表了女子青春時期的美貌和旺盛的精力;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女子從青春年少到嫁為人婦,人到中年,美麗和精力由盛轉衰,加之為生活瑣事操勞,難免心生抱怨,這樣的轉變在女子的心中是一個凄苦的經歷。表面上看步入婚姻之后,貌似丈夫沒有以前的關愛,實質是這位女子思想意識的轉變,所以從這個角度理解,這位女子是一種哀怨。
其實婚后男的要忙自己的事業,要為家庭的生計奔波,從這首詩里不難看出,“氓”是一個流動的商業人口,他要“抱布貿絲”去工作,無法也不可能天天陪伴,這個男的也很無辜啊!
我認為比較經典的是“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每個人都有所熱愛的事物,當達到耽的程度,也就是耽溺,從某種有意義上講也是一種危險的信號,所謂智勇多困于所溺。這位女子的深刻感受就是,男的沉迷于這種感情糾葛,可以理解,但是女的沉迷是不能理解的,因為傷不起。
其實我們在讀詩的時候,應該以同理心對待這位女子,表達所謂同情感,因為終其一生,我們都在經歷生命的變化過程;但也應該以旁觀者的姿態去解決“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所謂超然或者無情,因為畢竟詩的主人只是站在一個角度考慮問題,并不是客觀反映事物的本身,只有介于同情和無情之間去賞析,才能領略詩的真諦。
《蒹葭》在大家眼中是一首情詩,也是一首追逐理想、事業、成功的詩。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人的追尋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終究還是水月鏡花。目標的切近反而使失敗顯得更為讓人痛苦、惋惜,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失敗是距離成功僅一步之遙卻與之擦肩而過。
我理解沒有奮斗就沒有收獲,努力奮斗不一定有收獲,但努力了就不后悔。其實每個人的奮斗史都是一把辛酸淚,《蒹葭》重在強調奮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