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滴滴滴”6:00的鬧鐘響起。哎還沒睡夠呢,早起也是坐在椅子上繼續昏昏沉沉,還不如躺在床上舒服。果斷掐掉鬧鐘繼續睡。
今天傍晚天氣涼爽,我應該要去跑步的。但是我的運動服還沒到貨,算了還是在家躺著玩會兒開心消消樂吧。
忙碌的工作終于結束了,說好的要提升自己,看一會兒書吧。翻了兩頁書之后覺得實在太無聊,還不如打手游,爽一爽。
這些情境似乎我們都不陌生。
明明自己曾經雄心壯志說好了要去養成這些好習慣卻又一次次被惰性,被拖延打敗。
明明有時間有精力去完成,但總是找借口找理由回避,而去沉迷于各種娛樂,比如影視劇,比如游戲……
為什么我們總有借口不去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
為什么早睡早起,健身,閱讀這些好習慣我們永遠都養不成?
為什么游戲總能誘惑我們去玩,在它身上消費時間?
02
—
今年最火的游戲莫過于Pokemon Go。凌晨結束的蘋果發布會上,最新款iWatch也能玩Pokemon Go了。這款游戲已經累計5億下載量,平均每人每天玩Pokemon Go長達43分鐘。
43分鐘如果拿去跑步的話能消耗300多卡路里,拿去閱讀的話可以讀15+頁書。
或許我們真的應該來看看為什么游戲會有這么大的魅力吸引著我們,讓我們沉迷?
無論什么游戲都有以下四個特征:目標清晰,規則明確,即時反饋和自愿參與。
1、目標清晰:游戲中的目標都是清晰的指示。比如“前面出現一只可達鴨!扔出精靈球抓住它!”游戲中的目標多數是這樣“伸手就能夠得著”的目標,如此清晰的指示能讓我們快速地上手執行。因為我們知道做事的流程和步驟,比如在pokemon Go里就是一看準小精靈,二把球扔出去。
2、規則明確:游戲里有一套默認的規則,為玩家如何實現目標做出限制。比如我們必須在新手村完成多少個新手任務才能晉級,每個任務里我們要殺掉多少個怪,收集到多少個寶石才算任務完成。種種規則不一而足,但正是由于規則帶給我們公平競爭的樂趣。
3、即時反饋:游戲里有一套漸進的PBL目標激勵系統。PBL:點數(Points)、徽章/成就系統(Badges)、等級(Levels)。隨著PBL的上升,會解鎖新道具、新技能、新關卡,還會獎勵金幣,徽章等等。這些都讓我們不斷積累成就感和滿足感,充滿積極的情緒去繼續游戲。
4、自愿參與:我們要玩游戲必須接受目標、規則和反饋系統,這其實并不自由,還挺痛苦的。打怪升級成為大牛——路漫漫其修遠兮,但一路上有清晰的目標,明確的規則,即時的反饋推動我們升級,玩家也相信自己最終能成為全服第一。良性循環讓我們心甘情愿地玩下去。
03
—
說了這么多游戲的特征,它和習慣養成有什么關系呢?
要解釋它們的關系,就先來看習慣養成的原理,它依賴于四部分:
觸機(cue)、慣性(routine)、獎勵(reward)和信念(belief)。
1、觸機:即觸發習慣的原因。習慣的觸機多種多樣,可以是時間、地點和場景。但在習慣養成初始階段一條清晰地TODO能更好的觸發你去行動。比如晚上8:00去操場跑步30分鐘。而一個不清晰的觸機通常會出現目標損耗。比如去跑步,很可能變成跑了10分鐘就開始刷手機了。
2、慣性:慣性就是無意識的行為,比如起床后去刷牙,睡前刷一下朋友圈(這不是一個好習慣)。我們已經下意識地完成,其中的過程是不受大腦控制的。在習慣養成中需要建立一套自己的儀式,儀式中的規則環環相扣,彼此觸動。不要把時間一味的浪費在尋找規則→建立規則→打破規則上。
3、獎勵:這是習慣養成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但往往被我們忽視了。好習慣難以養成因為即時獎勵不明顯。我們知道健身、背單詞等等是好習慣。但是不是做一次卷腹馬甲線就會浮現,不是背50個單詞就能和華萊士談笑風生。它們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反饋,所以就容易放棄。反之來看壞習慣為什么容易養成?因為他們的獎勵往往即時,就拿嗑瓜子為例,嗑一下就能吃到仁,口腹之欲立即得到滿足。所以我們需要人為的獎勵自己。
4、信念:這是支撐我們養成習慣并保持下去的內在動力。相信每天健身就能獲得好身材;相信每天背單詞就能輕松通過四六級;相信每天閱讀就能獨立思考……總之,信念越強烈,就越能自愿的行動,就越能忍受改變過程中的痛苦與反復。
04
—
在描述習慣養成的原理時,你可能已經發現它和游戲的特征冥冥之中有著相似之處。
游戲的四大特征和習慣養成原理的四部分其實是類似的!
?
同時也解釋了如何才能一步步養成好習慣?
1、觸機和目標:【模糊→清晰】
現實生活中少有人給我們像游戲中這么清晰的目標。怎么辦?自己動手!通過閱讀他人的經驗,我們把目標清晰的寫下來,(何謂清晰?可以參考SMART法則),為它建立實現路徑,然后逐個搞定。
2、慣性和規則:【混沌→儀式】
建立1-2個小儀式,比如早起后打開音樂,就告訴自己去應該要做每日三件事的安排了。那么這就是我們自己給自己定的規則,重復后就不容易混沌,容易知道接下去做什么。
3、獎勵和反饋:【長期→即時】
比如想養成健身的習慣,但是并非跑完一次就能看到健康程度上升。建立一套自己的PBL規則,跑5公里增加5個點,因為個人懶惰沒去健身扣除3個點,累計20個點就獎勵自己打一盤DOTA。這樣的PBL就把欲望和習慣聯系在一起。
4、信念和自愿:【被迫→主動】
想要養成好習慣的初衷不盡相同,可能是因為時間不夠用想到要早起,也可能是因為看到身邊的朋友都在早起,自己不好意思懶惰。無論動機是什么,心態上要從“要我做”轉變成“我要做”,最終落實到自己的提升。
05
—
所以用游戲的思維來生活是一種
想辦法用「有規則的方法」去面對「可能無規則」的世界的有效心態。
就像對于習慣養成這種“低動力”“低成就感”的事情,這個世界是沒有對其既定的規則,所以我們「玩」不起來,只能去面對。
但若是幫這個世界「加上自己建立的規則」呢?那么我們就有跡可循,就可以玩了!
既然游戲能讓我們上癮,按照這個道理,正確的習慣養成也能讓我們上癮。這兩者其實也沒什么兩樣的!
游戲化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是游戲人生的態度,而是讓生活變得有趣的態度。
我想,對于有趣的事情,我們都樂意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