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陽光充足的一個上午,我行車路過鄱陽湖平原的一個村莊,距離公路不遠。村莊近處依連著小山,山頂有院落。鬼使神差般我把方向盤右打,徑直往山腳開去。
羊腸小路蜿蜒而上,山頂居然是簡陋的民間小寺廟。在破舊的山門處我駐足半晌。稀疏的茅草遮不住視野,能看得見山下小村的雞飛犬行,也能瞅得清村莊盤旋不息的裊裊吹煙。
寺廟只有前后兩進的平房。佛像沉舊但有威嚴,香火仍在。在小廟后菜園看見了唯一的老年僧人,正在菜園里勞作。見我立在走廊上凝神看他,老僧人停下了手中的活走過來,招待我在寺中小凳上就座,倒上了兩杯熱茶。他在我對面淡定坐下,微笑著注視我,似乎知道我有許多問題要問一般,靜靜地候著。
我便與他有了一番交談,我試圖去了解這位住在塵囂中的出家人對入世與出世的看法。
我驚異于他的博學與看人看事之深遠。村野俗鄉中的出家人比旅游景區名山大川里的大師們多了一份親近,少了一份功利。
老僧人說,這紅塵俗世,自有它的煙火。修行在個人的心里。修行的成果與親近鬧市或隱匿深山沒有必然關聯。每個人其實都在修行,都在錘煉自身的心智,向往著遠方,與宗教無關。人生在世,誰的心,不曾有過執著。只是你足夠執著嗎?
你愿意為了你所愛的東西去堅持去奮斗嗎?蠟燭成灰淚始干也要堅持初衷去追求嗎?有的人可以,有的人不可以。世間有五毒,貪、嗔、癡、情、恨,這五個關卡又有多少人能堪破呢?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原理上說得就是修行。
兩盞茶我早喝完了,但他沒有再給我續添。我知道這次偶遇我很幸運地碰到了一位塵世中的大師,他的話深入淺出,字字珠璣。聆聽他的解讀,讓我受益匪淺。正攀談時,山下來了幾位鄉民,在與他點頭致意后去院里采摘蔬菜,裝滿了所帶的菜籃,她們微笑著下山。
也許是解除我的疑惑,他說:? 種菜其實也是修行。生活中的瑣事都是修行。修行無處不在。我種菜時勞作滿心快樂,村民來摘菜下山也滿心快樂,她們分享了我的快樂。我種的是因,雙方收的是果。因而塵世里的事,皆有關連,超脫剝離置身事外是不可取的。大千世界,有許多娛樂化的東西,比如電影、書籍,它真正能帶給人們的又是什么呢?說到底,還是內心深處的一絲需求與安寧。心滿足了,就滿足了。心不滿足,便是億萬家財或身處極樂世界,又能如何?
我出神地聽著他闡釋世間萬象的禪機。大師其實是在用出家人的語言在描繪俗世中人對幸福的看法。聽他的解說,讓身心疲憊的我有豁然開朗之感。
其實,低到塵埃里的修行,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