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幾個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
“怕后生笑我”
夜深了,歐陽修伏案燈下,專心致志地修改自己的文章。
他的夫人打趣說:“你又不是小學生,還這么認真地改文章,難道怕先生責怪嗎?”
歐陽修說:“我寫文章是要留給后人看的,這樣認真修改,是擔心文章里還有什么毛病,怕后生笑我啊!”
“一行”和“九行”
一天,法國作家莫泊桑帶著一篇新寫的短篇小說去請教福樓拜,他發現福樓拜桌上有厚厚的一疊文稿,而且每頁都只寫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
莫泊桑問:“您這樣不是太浪費紙了嗎?”福樓拜笑了笑說:“親愛的,我一直有這樣的習慣,一張紙上只寫第一行,其余九行是留著修改用的。”莫泊桑聽了,立即告辭,趕緊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說去了。
改了二十遍
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的《復活》,是一部世界文學名著。這部小說從起草到定稿發表,前后用了十年時間,僅對主人公瑪絲洛娃的肖像描寫,作者就修改了有20次之多。
第一稿把瑪絲洛娃寫成一個“丑陋的黑發女人。她之所以丑陋,是因為她那個扁塌的鼻子.”定稿時改成“她兩只眼睛又黑又亮,雖然浮腫,卻仍舊放光……跟那慘白的臉恰好成了有力的對照。”這樣就把女主人公美好而又飽受摧殘的形象,鮮明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動“大刀”
劉紹棠的長篇小說《地火》定稿時有50萬字。當時,許多出版社爭著向他索稿,可是劉紹棠卻遲遲沒有交稿,他說:“再刪一回,爭取更少浪費一點國家的紙張、工人的勞動、讀者的時間和金錢。”在此后兩次大的修改中,他忍痛割愛,竟刪去了20萬字。
“刪!”
魯迅先生有一次給北大學生講課時,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刪”字,并且對學生說:“你們問我寫文章有什么秘訣,我也說不出,要說經驗,略有一點,這個‘刪’字就是從我的經驗中歸納出來的.”
二百行和二十一行
俄國杰出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對自己的作品總是不斷地加工修改,直到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形象生動為止。
例如,他的寓言《杜鵑和雄雞》的草稿有二百多行,而后來發表的這篇作品卻只有二十一行。
寓言的鏈接:http://tool.xdf.cn/th/result_eluosiyuyangushi52.html
從這些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咖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一個作者,我們寫的文章要對讀者負責,這是一個寫文著的職業道德,也是一個寫文著應有的品行,同時,我們對于創作要有敬畏之心。
所以,寫文之后必須要修文。無論哪個大咖都是有修改文章的習慣的,一篇好的文章不太可能因為你下筆如神就可以一揮而就的。
而修改的著重點就是精練語言。我記得我的老師劉主編在寫作課教學中就曾經說過,能用一個字說清楚的不用兩個字,能用一句話說清楚的不用兩句話,文章越精練就越有價值。
再說,現代人雖然不再有洛陽紙貴的困惑,但也同樣沒了靜心閱讀的耐心,好像人人都巴不得可以一目十行,所以,我們寫文更要言簡意賅。
總之,先要寫寫寫,然后,改改改,才能讓讀者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