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在一個電視節目中,聽嘉賓說過這么一個觀點:孩子在10歲以后,尤其在青春期,家長再想拿出家長權威讓孩子聽大人的話,是根本不可能的了,孩子別說聽話,就連和你對話都不會給機會了。
節目其他內容我早就忘光了,唯獨記得這個觀點,因為我有預感,如果我和先生與兒子的交流溝通方式一直一層不變的話,那么嘉賓說的就會變成現實。
以前看過那么多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確實學到了很多,但是我發現自己學習的一些和孩子溝通的技巧,除了教會我怎么和孩子平靜冷靜地溝通以外,卻無法幫助我改善和孩子的關系。一直以來,我始終很困擾,今天朋友給我推送的一篇文章終于給了我想要的答案。
家長始終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成為父母想像中的人,對孩子不評判,不妄想,讓我們的心處于愛的位置,而不是分裂的位置。
這個要求看似簡單,其實是很高深的境界,能夠做到的人非常少。如果一個人能修練到對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內,都沒有改造欲望,那么他就是所謂的”覺醒“的人。如果沒有覺悟到這一點并堅持去踐行,我們依然只會溫和而堅定地控制孩子、改造孩子。無論我們說的話多么有道理、多么正確,孩子就算是聽了我們的話,但是跟孩子的關系卻依然緊張。
這也正是我們大多數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困惑和難點,要做到實屬不易。
比如吃早餐的時候,兒子吃一個雞蛋和一個小面包,再喝一袋奶,這是我每天給他定的標配。自認為是根據他平常的表現和食量做到的最低標準了,可就這樣他還經常吃不完小面包,奶也需要我多說幾次才能喝完。
兒子每次都說他不吃完也不會餓,我卻總擔心他一上午高強度學習,早上不吃飽的話估計很快就要餓了。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母子倆就因為我的妄想和擔心產生矛盾了。
本來吃飯就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為什么我作為媽媽,就非要限定兒子吃多少呢?因為我擔心,我害怕,怕他吃得少,怕他長期這樣下去會對身體發育不好。
這樣的我,就是偏離了愛的位置。我只需帶著愛,簡單地告訴兒子,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吃不完就不吃了,但是如果在上午11點多甚至10點多就餓了,那就說明吃得不夠,下次就要再多吃一些。完全不用每天多費口舌,苦口婆心地一遍遍提醒,就讓孩子學會承擔一件事的自然結果。孩子不傻,餓不餓他心里難道會不知道嗎?
很多家長對孩子之間發生沖突的問題也解決不好,比如孩子之間搶玩具,發生點身體上的小摩擦,家長該怎么辦?
當家長這樣問的時候,背后的能量就是分裂的——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咬人是錯誤的,他應該變成一個懂禮貌、不給我們惹麻煩的孩子,所以才需要專家們給出正確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可問題在于,如果家長的心遠離了愛,就看不見真實的孩子了。這個時候,無論家長說什么、做什么都是無意義的。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愈是嚴肅地教育孩子不應該打架,孩子就愈會打其他小朋友,性子倔的孩子甚至還會自我傷害。
所以,我們在面對孩子、面對親人說話之前,可以先緩一緩,覺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愛的位置,還是分裂的位置?說話之前先想想自己說的這些話會讓我們和孩子的關系更親近,還是更疏遠?
對我來說,最難的就是要讓自己狠下心來,孩子的事情完全地交給孩子自己去做,別自找煩惱,自作多情。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每天放手多一點,當然對孩子的愛不能少,只是逼自己換一個方式去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