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啦,請坐。
我是老楊,這是我的《數字化研發管理》書籍的前奏,我帶你稍微見識下其魅力。
?如果你有強化管理能力,量化技術產出,提升技術效能,打造技術團隊等需求,那么這套課程會為你揭開技術管理的神秘面紗,可以讓“媽媽再也不用擔心你的工作了”。
這是《數字化技術管理的方法和實踐》第十五講,個人勝任力模型。
一句話解釋下:對于技術人員來說,通過個人產出、個人能力、個人意愿、個人成本、個人成長這五個維度來表征其勝任力,準確又全面,妥妥的。
finally,終于到個人勝任力模型了。不得不說的是個人勝任力模型真的是一個讓人愛不釋手的東東,有了它,基本上你從此以后可以橫著走了,誰再挑戰你,你可以直接把勝任力模型懟他臉上,一切的一切都將隨風而去,剩下的只有挑戰者崇拜的眼神和追隨者贊賞的聲音。
細心的同學會問:“老楊,別白話了,醒醒,真的這么牛,你自己為啥沒有橫著走?話說個人勝任力模型到底是什么,能不能解釋解釋。”
不好意思,一提到勝任力模型我就有點小激動,因為它實在是帥氣與智慧并重,英雄與正義的化身,但是呢激動歸激動,我寫的真的是事實來的。那接下來我就以小明的例子來詳細解釋下個人勝任力模型到底是何方神圣,直接地說,個人勝任力模型是評價技術人員價值大小,能力強弱,表現好壞,成本高低,發展快慢的數據指標體系,用個人產出、個人能力、個人意愿、個人成本和個人成長這五個維度來表征。它的作用很多它的價值很大,它扛著算法閃耀在眾人之下。
1.它能夠分分鐘告訴你技術團隊中哪些人是有能力做事且很想做事的,這些稀世珍寶你得珍惜啊,這些人就是你的親兄弟;
2.它也能夠告訴你哪些人是有能力做事但不想做事的,這些磨洋工的選手你得拿鞭子抽啊,當然最好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什么的;
3.它還能夠告訴你哪些人是想做事但能力不夠的,這些老黃牛你得加以引導啊,他們差的可能只是你來捅破那層窗戶紙;
4.它更能夠告訴你哪些人是既沒能力又不想做事的,這些帥哥們你得重新審視了,或許你需要給他們安排到別的崗位,亦或是請他們另謀高就了;
5.the last one,它能夠告訴你每個人的優缺點,該揚哪些長避哪些短,基本上算是知道每個人在工作能力上的前世今生的感覺,你說炸不炸?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每個人的勝任力組合在一起就能夠知道整個技術團隊的情況了,可以認為你對技術團隊了如指掌了,總之是非常燃的一件事情。
細心的同學會問:“坦白講,燃不燃的我不知道,但是看起來的確是挺炸的(發型挺炸),那具體用哪些數據指標來衡量呢?”
前面其實已經講了,五個方面:個人產出、個人能力、個人意愿、個人成本、個人成長,分別是:
1.個人產出:接收任務數,完成任務數,bug數等;
2.個人能力:研發容量,研發能力等;
3.個人意愿:業務投入率,研發人效等;
4.個人成本:工資等;
5.個人成長:培養程序員數,技術貢獻,培訓貢獻等。
好,到此,個人勝任力模型就告一段落了,以后有人再問你如何評價技術人員時,你基本上可以與之談笑風生了,但是呢,還不夠帥氣,我想你也感覺到了還是差點意思——團隊的勝任力模型,沒有錯,這就是下一節的內容。
歡迎持續關注,下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