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準備一個考試,有個老師說,人生如戲,全靠演技。乍聽起來,好像有點戲謔的味道,但仔細想想,也挺有道理。演戲這事,似乎只是演員的事,可實際生活中愛演的也不少。在游戲里,假如把每人都設定成某個角色,那人們會有不同的角色。總體說來,男性有這樣一些角色:職業(行業+崗位)、兒子、哥哥、弟弟、父親、女婿…,從公私角度分為工作角色和生活角色。女性同樣,對應角色是職業、女兒、媽媽、姐姐、兒媳、奶奶…從整體來看,包含這些角色的人比例很多。但也有很多例外,如父母早亡且不打算結婚的人。如很多女性選擇不工作,做全職太太。這樣的人角色相對簡單些。
在這個叫“人生”的游戲里有幾個特征:每個人扮演很多個角色,生命只有一次,不能設定更改時間,不能更改人物背景等等。在這個游戲里,有一個普遍的價值觀,要有錢,要自由,要有人陪。也有很多小眾的價值觀:自我實現、精神世界等等。
第一種是大部分人都在追求的東西,好處顯而易見。在這個價值觀的指導下,人們普遍有這樣兩種任務的切換:上班和下班,或者叫工作和生活。于是上班有上班的任務、下班有下班的活動。上班對應工作任務的完成、人際關系的處理、個人職業發展和學習、緊急突發事件處理等等。下班對應家庭的日常生活,一日三餐、運動旅游、生命健康、財務支出、家庭關系等等。無論是哪一方面,都不是簡單的事。更難的是,要在這兩種角色和關系中保持平衡,每天如此。
如果處于一種情境下,突然因為外界原因或者不可預知的因素轉向另一情境,是否能夠快速的轉換角色,快速的做出反正是在這個游戲里不會出現意外和傷害的有效途徑。那到底怎樣才能快速轉換呢?有哪些轉換方式呢?
一種是角色不轉換,任務轉換。就如同一個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科目,包括語數英等這些科目。這堂課是數學,下堂課是英語,就需要同學快速轉換思維。在工作中也面臨同一項工作,不同的工作內容。這種轉換需要思維快速移動,從一種方式、一種要求快速移動到另一種方式和要求。這種轉換相對容易,需要對任務的足夠勝任能力和沉浸能力。
另一種是角色的轉換。角色的轉換一定對應著任務的轉換。工作時間和休閑時間要單獨區分,安排不同的事情。工作時間什么任務,休閑時間什么任務要提前預設并固定。如果有充足的時間,當然可以在情境轉換的時候在腦中預演,想象自己如何處理下一個情境的問題。如何說,如何做。如果沒有前期的預想,那么面對突然轉換可能會手足無措。尤其是休閑的時候。因為個人或家庭生活往往更具有隨機性,不像工作,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所以更容易迷亂。
另外,工作和生活的比例也需要把握,對自己有足夠的認知,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想輕松一些,少掙點錢,還是想多掙錢,寧愿犧牲掉一些東西也在所不辭。想多掙錢一定是有代價的。可能是健康、親情或是婚姻。對待工作知道自己是想做有挑戰的事,還是只求安穩解決日常需求就好。笑來老師說有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是固守型的人,一種是進取型的人。雖然勵志書和大牛都鼓勵人們做進取型的人,但無論是法律還是道德都對人是否努力、是否上進沒有任何約束。在這件事情上,人是有自由選擇權的。畢竟,成就是一方面,快樂是另一方面。讓人家放棄快樂而追求成就,也不是人人都愿意呢。
無論是在工作方面還是生活方面,都對應兩件事。一個是處理問題和任務,另一個是處理人際關系。在工作這個角色的時候,根據職業的不同,需要不同專業領域的技能。比如醫生需要診斷能力、教師需要教學能力、司機需要駕駛能力等等。
另外,根據不同崗位還對應不同的關系,對客戶、上級、同事當然需要不同的說話方式和技巧。同樣,家庭生活中,對待媽媽和婆婆肯定也不能用同樣的語言和態度。一個是做事能力、一個是說話能力。這是游戲中最重要的兩種能力。但這兩種能力又實在是最難的。需要學習,也需要不斷練習。不僅要知道,還要做到。修煉終其一生。那需要知道和做到什么呢?
首先,對人性有最基本的了解。了解人作為一個整體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的屬性。比如:食、色,性也;比如懶惰、貪婪;比如助人為樂、樂觀向上。
其次,對身邊人的個性和性格氣質的了解。一個人接觸最多的就是身邊人。如果沒有太大的改變,大多數人可能只有固定不變的身邊人。對身邊人足夠的了解、足夠的包容,知道怎么說怎么做皆大歡喜,那煩惱也會少很多。
再次,對事情的思考、解決等。要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系統。從各種事情中吸取經驗,善于總結,并能為己所用。
最后,對世界的認識和判斷。通過讀書、旅行、交往等多重途徑認識世界,對世界和人類、萬物有基本的判斷(好像說到了三觀去了)。
把一件事情說清楚也是一件需要模仿和練習的事。我還是不具備固定模式寫作的能力,這也造成寫作困難癥的原因之一。另外,把演繹法作為一種思維模式,應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也是我需要努力學習的。
本文純屬自娛自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