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看到一條新聞、一條八卦,閱讀過后非常震驚或者非常欣喜,然后立刻微信轉發給自己的朋友、同事?我是經常做這件事情的人,樂于分享自己獲得的資訊,以此作為社交貨幣,去和朋友展開話題,去討論、去批判、去表揚、去期待我們感興趣的人和事。
但是我最近在反思自己的行為,我的分享這個動作,其實背后代表著我基本認為這文章、新聞里的事是真的,我才轉發給朋友,向他們傳達這個信息,“看,竟然發生了這種事情”,但是很多事情我們花費一點時間去思索,或者花費一點精力再去查一查就知道事情的真相或許并非如此。我們不能因為有些消息是來自所謂專業的媒體,所謂的權威,我們就下意識的全權去相信,不去思考消息是否為真,不去思考結論是否正確,不去思考呈現的數據的計量維度和范圍,不去思考這信息傳播者背后的立場。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里,有多少信息是虛假的?有多少結論是偏頗的?有多少聲音是干擾我們的噪聲?我們所有已經學習的、正在學習的知識都是能夠增加我們判斷力的籌碼,我們可以輕易的判斷出很多老年人轉發的微信公眾號文章是毫無價值的雞湯文,我們可以輕易的看出很多騙子騙人騙錢的套路,但是很多信息的真偽基于我們現在的知識結構不能一眼看出來,這不就是我們學習知識、積累生活經驗、獲取人生智慧的原因嗎?沒有判斷力,就要積累判斷力,但首先要有批判的思維方式,不要讓我們內心中的“相信”變得輕易和廉價。
不僅僅是新聞資訊,讀書、聽課、聽講座、閱讀論文、閱讀研究報告,我們對待所有接收進來的信息都要基于批判性思維模式去思考,即便我們的判斷是不準確的,但也要向這個方向努力。
那么我們怎么努力呢?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在獲取和表達信息時,會先想一下,新聞里的這個信息、書里的這個觀點、報告里的這個結論、聊天時對方表達的想法、我自己去向外表達的這個觀點,要經過三個篩子:
1.得出這個結論證據充分嗎?
2.僅僅一兩個案例就得出某個具有傾向性的結論,是否合理?
3.需要補充哪些證據、哪些數據才能證明這個結論?
我們在閱讀和表達時,提醒自己,思考這三個問題,不要盲目的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才能讓我們盡量接近客觀,不盲目被外界信息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