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onald C. Gause; Gerald M. Weinberg
這本書沒出現暢銷書單上,甚至很少有人推薦,因為第一版時間據說是70年代,在國內有翻譯也是03年。我在美亞上面看老外們對這本書的評價褒貶不一,傾向極端,一派認為這本書“must read”,另一派卻打一星,認為“idiocy”。這更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這本書講了什么?
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天都面臨大大小小的問題,且不說哲學三大問題了,就是每天上班族生活的三大問題就已經夠困擾我們了:早餐吃啥?中午吃啥?晚飯吃啥?
每天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腦細胞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個了。但是,這些腦細胞的犧牲是否能夠幫助我們順利地解決我們所面臨的種種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是否是最優解?是不是都讓我們滿意?相信各位心理應該有個底。
而這本書很好地提出了,有時候我們不光是解決當前問題,而是要把它置于一個背景中去思考,去解決。是誰的問題?他希望這個問題得到解決嗎?這個問題是什么?如果解決問題的主體變了,這個問題將如何解決?簡單來說,它讓我們思考如何定義一個問題,并且建立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和其他書不同的是,這本書不會告訴你如何解決問題,而是一步步引發你的思考問題,挖掘真正的問題所在。
書名由來
書名源于一個小故事。在日內瓦湖旁邊的一個隧道剛剛完工,開通之前工程師才想起忘了提醒司機進入前要開燈,便立了一個指示牌提醒司機進入開車燈。然而這樣做之后伴隨的問題就是汽車離開隧道的時候大部分司機都忘了關燈。工程師在經過提出幾種解決方案后最終敲定同樣也在出口處立一塊牌子提醒司機,但是牌子看上去似乎有些復雜:
如果是白天,車燈亮著,那就把車燈關上;
如果是晚上,車燈關著,那就把車燈打開;
如果是白天,車燈關著,那就讓他關著;
如果是晚上,車燈亮著,那就讓他亮著。
我想工程師自己都覺得拗口,更別說讓高速上行駛的司機看完上面的標語了。就在工程師們還沉浸在如何讓文字看上去簡練些的時候,終于聰明的總工程師如醍醐灌頂般提出了一個最終令眾人皆滿意的標語,標語上就寫六個字——你的燈亮著嗎
帶來的啟示
我們對于問題的定義通常不能直達痛點,而且越是對某一類問題或者某個職業性問題,這些所謂的“專業人員”存在的思維定勢更為嚴重,他們習慣性地按照所謂的“經驗”去看待問題。就像我們看的刑偵類小說一樣,破案人員通常都是從生活中或者旁人一些不經意間的舉動,或者提醒才找到破案的關鍵。
這個案例,像是給了我們一個新的看問題的方式,有時候我們苦苦追尋解決問題的方式,卻忽略了我們最終要解決的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說,目標也許更為重要。如果可以繞過問題,看到問題背后的實質,那么問題需不需要解決就沒有那么重要了。正如案例中,一個小小的提醒,可能比復雜的解決方案更為有效。
所以,突破思維定式是找到問題真正的定義,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周遭事物,換個思維,多個角度觀察,往往都會有新的發現;有時候,看似復雜無法解決的問題,卻在換個思維方式后以超簡單零成本的解決方式解決了。而且,本書作者也提出了,很多問題如果能以本身出發,多從自身找原因,問題往往也會有更多的解決方案。
僅僅是這些嗎?
事實上,它能幫助一些過早下結論,患有近視(指對事物的看法),或從來不知道另一個角度,更深層次的思考問題的人。那解決問題僅僅是只需要換個角度嗎?當然不是,這只是本書其中一個章節。有時候,一個問題的解決會引發更多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是應該那個人來解決的,請不要越俎代庖;問題其實是人們對于期望的結果與體驗到的一種差距。。。
書很薄,評論區卻有很多是研究生博士生的導師要求讀的,也有很多是看了四五遍才領會了其中的真正精髓。所以,還需看多幾遍,讓自己的思考更加深入。是的,很多時候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象。
最后希望本文對你們有啟發,沒事多翻幾本書。
handsome
201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