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八月初六
出來混的遲早是要還的
《烈日灼心》剛上映時去影院看了提前點映場。
看罷感嘆這上海電影節仨影帝(鄧超、段奕宏、郭濤)的頭銜名至實歸。
內心斗爭戲不好演,何況氛圍如此壓抑煎熬。
特別是鄧超和段奕宏的演技爆棚,貓鼠游戲互相揣摩,心思縝密到一絲一毫,在天臺追逐嫌犯的一場戲里更是達到高潮。
鄧超為了這部電影也算豁出了,無論是與呂頌賢的啪啪啪激情(基情)纏綿,還是被執行死刑時慢慢死去的痛苦表情,都表現很到位。可惜這兩段在實際上映版里都有刪減,遺憾。
飾演段奕宏的妹妹的王珞丹,除了一點點的脫戲,她在這片子里的其他段落都不出彩。郭濤則是一如既往的中規中矩,嫻熟地演繹他拿手的粗獷漢子。
顯然這是部拼演技的影片,劇情稍狗血也情有可原。
鄧超所飾的辛小豐,郭濤所飾的楊自道和高虎所飾的陳比覺,三人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發小,因為“一時的糊涂“,導致無辜的一家人遭遇滅頂之災,從此展開了多年的亡命生涯,直至被段奕宏所飾的伊谷春識破。
三人最終的結局是:辛小豐和楊自道抗下了所有的殺人罪過并坦然接受死刑,陳比覺則選擇跳海自盡。
多年來,三人費盡心思遮掩躲藏,理由是為了一個他們共同撫養的小女孩。但諷刺的是,這女孩就是當年那起滅頂之災的唯一幸存者,而且她的親媽更是間接死于辛小豐之手。
從表面上看,這三人與女孩感情深厚,誰也離不開誰,但內心深處每日都遭受良心譴責,生怕女孩今后得知他們就是當初導致自己全家滅門的從犯而憎恨自己。所以寧愿選擇不為人知的默默死去,也要給她留下一個美好印象。
另外,影片在片尾處有添加抓獲了負責這起入室殺人案主要謀殺責任的“第四人”,但未免感覺有些畫蛇添足。
人在做,天在看。
暫時逃過了法網的眼睛,但逃不過內心的痛苦掙扎。贖罪的背后卻是一生的烈日灼心。
辛小豐在天臺上被伊谷春逮捕后露出了釋懷表情,表達了多年來自己就在等待這一刻,這場煎熬多年的良心孽債終于就此清賬。
歸根結底還是應了那句話 —— “出來混的遲早是要還的”。
宿命的穿越
值得推薦的燒腦神片《前目的地》。改編自羅伯特·海因萊恩發表于1959年的短篇小說《你們這些還魂尸》。
看罷第一遍后未能理解,又花時間二度觀摩。結果腦洞大開。
穿越劇能將劇情設定成這般驚世駭俗,哈哈,頭回遇見。
此片乍看有點類似于2012年的一部同樣穿越題材的《環形使者》,但情節更為驚奇,完全可以呈上大篇幅的觀后感來大肆宣揚。
同一個主人公,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遇上了年齡和性別不同的自己,然后與自己戀愛,生下了自己,被自己毀容后進行整容,然后回到過去招募了自己,再殺了自己,最后孤獨地等著自己來殺自己。
這一連串錯綜復雜的情節都源于一個共同的主角,從而形成了一條莫比烏斯環,永遠無限循環。即使嘗試去改變,但終究也會回到最初的命運安排。
這便是宿命。
這宿命的穿越,無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切皆命中注定。正如原著小說里的一句話:蛇吞吃了它自己的尾巴,周而復始,何謂始,何謂終。
大概已是人到中年,對此類關于宿命論的題材越發感到心寒。過去的一切已覆水難收,容不得半點怨悔,再度回憶已成永不泯滅的驚悚過往。既然命運已成定局,無法扭轉,不如把握當下,笑對未來。
聶隱娘
某日去影院看了上午場的《聶隱娘》。
驚嘆影片的畫風美輪美奐,每一幀都如畫,與膠片的顆粒感融為一體。大自然之聲貫穿整片,鳥蟲之鳴不絕于耳,古琴伴隨相得益彰。
白樺林里,刀光劍影。山水之間,天地廣闊,湖面氤氳。長鏡頭委婉隱晦,心情卻是孤寂的。
相比畫面之美,故事稍顯薄弱,不知是否有刪減。演員稍許遜色,主角內心表現力度不夠,個別配角還處于生硬背臺詞的水平。不過這些細節都不算太大影響。
之前看過原著,為之驚艷。電影改編之大,僅取故事的大概,全為侯孝賢的個人色彩渲染。
在商業片充斥的年代,能安安靜靜做著自己的電影,這樣的人不多。因為真正孤獨的人是不屑被浮躁之人所理解。
不過,就整體而言我更偏向原著,更喜歡那個重情重義,俠氣與神秘感齊聚一身聶隱娘。
童話的結局
影片《魔法保姆麥克菲》里,保姆麥克菲對孩子們說——“當你需要我,但不想要我的時候,那么我一定會留下;當你想要我,但不再需要我時,那么我就不得不走。”
她果真說到做到。
影片的結尾,孩子們收攏起淘氣,變得禮貌友善;剛剛消退了喪妻之痛的父親又找到了新的真愛;而保姆麥克菲,她也光榮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賜予了故事一個童話般美好的結局。
的確,正她是該離開的時候了。
或許,她本沒那么丑;或許,是我們的幻覺在搞怪。當她的相貌隨著孩子們行為的變化逐漸趨向美麗,大家皆有目共睹。
可是,誰也未爆發出巨大的驚訝。她的改變是細微的,是潛移默化的,因孩子們的一舉一動而起、而落。也許,真正改變的并不是她的面容,而是我們內心對她的看法。
現在,她真的走了。就像她神秘地突然降臨,臨走時依舊披著夢幻的面紗。隨后的一切,都將歸于平靜。
可孩子們呢,他們會怎么想呢?是否會傷心難過?難道說真的不再需要她了嗎?
這個問題無法尋覓答案。
如果一個童話從其揭開帷幕至謝幕,不管從中消磨了多少時間,經歷了多少美侖美奐的場景,演繹了多少奇妙絕倫的情節,它總會遵循最終結局的模式慢慢進展。
伴隨幕布的緩緩落下,所有的無憂歲月都將統統墜入幕后那隙黑暗中,永遠不再回來。當我們起身離開觀眾席,結束了這場童話的觀摩時,同時也意味著這個孩子,曾經的孩子,要長大了。
無論你是誰,都難免迫于接受同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