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孫小滿不推薦的第 1 本和第 2 本書。
不出意外的話,小滿每周都會推薦一兩本書,但是通常不會涉及下面幾個類型:網絡小說,雞湯,成功勵志。
網絡小說當然也有佳作,但是憑一己之力從良莠不齊的浩海篇章里找到珠玉,不如等出版市場來篩選。況且當我們讀慣海明威、毛姆、杜拉斯、卡佛之后,再讀網絡小說就味同嚼蠟。
雞湯和成功學當然也有存在的價值,能給曳尾泥涂而蓬頭垢面的人以勇氣,以安慰。缺點就是給的安慰有點廉價,該解決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的可能。
還有一類書,我個人會謹慎推薦,那就是工具書。一來工具書很難有普適性,尤其介紹個人經驗的工具書;二來工具書的目的是介紹方法,例如時間管理、技能提升,但大多數讀工具書的人,問題大多不是方法不對,而是行動力不夠。想想你讀過的那些工具書,以及你是否因此有所改變?
所以小滿推薦工具書相當克制。
在今天的這篇里,就有兩本工具書我很不推薦,要建議大家謹慎閱讀。
《斷舍離》
這是一位叫做山下英子的日本女人寫的書,名聲真的很大,有段時間我刷微博豆瓣,都是這本書。
非常客觀地來說,「斷舍離」是個很好的生活概念,意思是「通過收拾家里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幾,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
每當我看到家里一堆一時興起買了然后閑置的數碼產品,或者用完舍不得丟的瓶瓶罐罐,箱箱盒盒,都會相起「斷舍離」。在山下英子的這本書里,第一章就對「斷」「舍」「離」三個階段做了解釋: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
通過不斷重復斷和舍,最后會到達這樣的狀態: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山下英子告訴讀者,當我們進行「斷舍離」的時候,不應該想「這個東西可能還有用」或者「扔了不會很可惜嗎?」而應該以自己為主角,思考「這個東西適合我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果斷「斷舍離」。
這本書到這里,都是一本不錯的書。它建議讀者在生活里做減法,把復雜的生活簡化理順,灑脫輕快,清清爽爽。不過接下來,卻莫名其妙進入了作者一個人叨逼叨的模式。
作者開始講自己生活中「斷舍離」的小事,然后將「斷舍離」上升到人生哲學的高度,內容顯得更豐富了,超越了「某種整理家務的方法」的局限,而且理所當然地,對讀者沒有任何作用。對于讀者來說,最重要的不就是「理念」和「操作」嗎?讀《斷舍離》第一章后面的內容,就基本上不會給讀者任何的進益了。
這讓我覺得完全是為了出本書,才東扯西拉來了一大堆,湊夠字數。以至于豆瓣上評論「看完這本書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這本書斷舍離。」作者啰里啰嗦的風格,簡直就是在扛著「斷舍離」的旗子在反「斷舍離」。
《練習的心態》
這本書有個誘人的副標題:如何培養耐心、專注和自律,也是知乎上某大 V 推薦的一本書。我最近因為崇拜該大 V 才讀到這本書,但字里行間仿佛都在提醒我這是另一本《斷舍離》。
沒錯,這同樣是一本作者對著讀者念叨的書,不過跟《斷舍離》稍有不同,它的碎碎念分散于每一章。全書一共九章,每一章都有「干貨」。不過我覺得它更適合寫成知乎上的一個回答「如何培養耐心、專注和自律」,然后用兩千字(最多)完事。
可是作者并不這么想。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磨出了一堆沒用的文字。例如第 4 章「培養期望的習慣」,作者表達出的意思是如果決定要養成一種習慣,就需要基于養成習慣的目的和期望去不斷練習,直至這個習慣每次到你面前都水到渠成。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克服舊的壞習慣,有個關鍵步驟叫做「扣動扳機」,這「扳機」就是某種特定的動作,提醒我們自己「注意,要開始了」。它類似于叫醒鬧鐘、一聲哨響,或者一聲鐘鳴,可以阻止你在某種局面下因為克服舊習慣而產生情緒響應,比如想要阻止自己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就可以用「拿起遙控器」作為扳機,提醒自己停下來。
作者為了說明這些內容,列舉了大段的背景問題和經驗分析。當然了,任何一個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的人,都無法否認這些內容的必要,不過這本書的問題在于——實在太多了,多到足以消磨讀者的耐心,把書扔到一邊。
有些讀書筆記會將書的大綱抽出來,并聲稱看讀書筆記就相當于看書了。盡管我說過因為我不愿意任何人錯過書里的細節,不太推薦這種方式。可是面對《練習的心態》,我不得不低頭,承認這是一種非常高效的閱讀方式了。對于這本書我只有一句建議可說:注意跳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