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Google去年提出要從“Mobile First”轉向“AI First”,我就在想這會不會影響今年Google I/O的走向。果然,上周的Google I/O 2017開發者大會上,“劈柴哥”就強調了這一點,然后全程圍繞AI展開。雖說如此,但其實Google只拿出了Google Lens這一個新玩意,其他基本上都是把Assistant、Home、Photos等前幾年I/O的亮點產品拿出來冷飯熱炒。
Google Lens實質上也算不上是一個產品。按Google的說法,Google Lens是一組基于視覺的計算能力,它能理解你正在看什么,并通過這些信息采取行動。為了幫助觀眾們理解這個有點抽象的概念,Google通過相機做了三個場景演示。第一個場景是識別了一朵香殊蘭百合,第二個場景是掃條形碼完成了wifi連接,第三個場景是掃過街景的同時顯示了對應店鋪信息。
Lens的出場算是整場Google I/O的高潮,尤其是展示連接wifi的場景時,底下吃瓜開發者們響起一片“wow~”的聲音。我第一次看視頻的時候沒想明白,為什么開發者們對Lens的歡呼是在掃碼進wifi的場景,而不是在識別出那朵花或者街景的時候呢?后來磕了幾顆瓜子之后才想明白這個問題,其中的關鍵點在于第一個場景掃描之后將花識別出來時,開發者對Lens的初步理解是“圖像識別后連接到知識圖譜”,但是當Lens連上wifi之后,大家瞬間反應過來Lens可以在不同場景下觸發不同的操作,也就是Google所說的“understand”。當然,由于實現wifi連接所產生的屏幕跳轉從視覺上更具有沖擊性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Lens的出現算是給這場Google I/O提振了士氣,不然現場觀眾可能已經在懷疑他們正在參加一場只有男性參加的、微妙的家庭派對。不過,也有人對Lens的表現不以為意的,比如前“Google Brain”創立者,同時也是前百度首席科學家的吳恩達,就在twitter上發推“Um...Baidu search has had this for years...”(切,百度已經有這個東西好多年了),而且吳恩達發一條還不過癮,又補了一張帶截圖的twit來強調下“賞花這件事吧,百度才是專業的”。
實話說,連我都知道“賞花”只不過是Lens一個單一的演示場景,keypoint不在這里,吳教授作為專家中的專家豈會不知。但他卻在推特上惡作劇似得拿“賞花”這事嘲諷谷歌,可以看出作為當年“Google Brain”的創立者,他顯然對今天Google在AI領域的成績相當地不置可否。
就在一年一度的“Google I/O開發者大會”召開的5天后,吳恩達的另一個前東家百度也召開了“2017百度聯盟峰會”。就像Google I/O以開發者大會的名義公布未來戰略一樣,李彥宏每年都會參加的“百度聯盟峰會”也承擔了同樣的功能。而今年的百度聯盟峰會用了和google一樣的大主題——AI。
與Google相比,我認為百度在這次峰會上所傳遞出來的feeling可以說是“說得更虛,做地更實”。也就是李彥宏的演講主題相比“劈柴哥”更為抽象,但百度將AI落地的應用準備更為實際。
李廠長在演講一開始,把百度這一年落地的AI相關項目都簡單過了一遍,其中包括DuerOS、人臉識別尋人、刷臉生活、阿波羅計劃等。其中DuerOS和阿波羅計劃兩個項目偏重開放平臺,而人臉識別尋人和刷臉生活的則是更實際的圖像識別應用場景。同樣是在去年提出以AI為首的戰略,對比Google Lens這一孤立,看起來百度在AI領域的布局更迅速也更堅決。
而在簡單擼完幾個產品之后,李廠長開始正式切入主題,探討“AI時代的思維方式”。大概意思可以理解為移動互聯網已經過了,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思考AI上,具體來說要將軟硬件結合起來考慮,既要重視數據也要重視算法,而當你能做到這些,就能用這種方式干掉現有的互聯網公司。
姑且不說李廠長這次演講能不能稱得上一套具有通用性的AI思維方式,但我們可以從百度至今的所為看出李廠長的一些思維方式。2016年9月,百度開放了百度大腦開放平臺、百度深度學習平臺。11月又發布了百度云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天智。2017年3月,百度發布了DuerOS芯片并同步推出DuerOS開放平臺,徹底打開語音交互的大門。隨后4月的車展上,百度又放出Apollo計劃,共享自動駕駛技術。
尚在百度時的吳恩達說過,人工智能將是新的“電能”,可以想見開放基礎數據和基礎算法、搭建整個AI開放生態,這將是未來幾年百度人工智能的最大主題,這也是李廠長真正的AI思維。
從目前的情況看,其實我們很難判斷Google和百度,誰在AI領域跑的更快。但是從雙方共同的離職專家吳恩達的言論來判斷,至少可以認為百度在AI方面并不落后于Google,甚至在不少方面可能還略微領先。但對整個市場來說,要開啟AI時代需要有個像07年的iphone一樣的超級消費品,然而不管是百度還是Google都缺乏這樣一個能開啟整個AI時代的產品。不過目前人工智能的基礎技術已經基本完備,在這段時間Google和百度的“攜手”轟炸下,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和企業會進入AI領域,或許再有1~2年,我們就能打開AI時代的門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