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赫爾巴特說:“世界上有兩件事最難做,一是管理,一是教育。而班級管理就是集兩件事于一身的最難做的工作。”
2、“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是時下比較典型的班級民主管理說辭。
3、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一書中有這樣一一個觀點: 教學的成功與生服新師縣決定性因素,教師個人采取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學習氣氛和情緒的主要影響因素,身為教師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獲得快子悲哀。
4、差異即財富。“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先有后”一個孩子的天賦、性格、成長的環境各不相同等都是很正常的。剛接手一個新班級,盡量少從前任老師那里獲取信息,而是自己多深人到學生中包括家庭中,全面了解孩子,不要因孩子的過去就推斷他的未來,防止片面。
5、班主由扶到放:任放手的程度,取決于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高低。民主程度高、學生自我成長好的班級,靠的不是班主任的“管”,而是有賴于班主任的愛心、學識、人格魅力和職業修養。
6、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育影響轉化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7、美國學者麥金太爾和奧黑爾指出:“可以確定的是教師會帶著一定的價值體系進入課堂,而你的學生也必定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你與教學環鬼、學生、其他教師的交流方式,你說的笑話 、你帶進教室的個人習慣無一不成為學生的行為示范。”作為一名班主任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是多么重要,它直接影響學生的人格形成。我們需要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真正地培植起信念、理想、愛心與希望,手我們所做的切才能真正成為造就完整的人的意義課遠的工作。
8、我們希望學生成為人格健全、有責任感的社會小公民,我們該擁有一個現代公民所必備的“責任、尊重、公正? 善良、? 自身就尬等公民品質;我們希望學生成為有情趣、有個性大氣、? 誠實、忠誠”形象。一句話,我們想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必須是什么樣的人。
第七章
9、何謂綜合能力?“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具有普遍重要性的個人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我們稱之為綜合能力。它更關注人們如何更好地應對自的個人生活和人際關系,? 包括家庭角色、公民角色、工作角色等。”(戴·珀金斯:《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
10、我們一方面欣喜于孩子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擇友觀和獨立處理問是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提防過早的“圈子化”導致孩于交際能能力的弱化。
11、“同伴群體對學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同伴群體文化實現的。實際上,每一個同伴群體都是圍繞特定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審美趣味等文化生活、建立起來的。”(檀傳寶等:《走向德育專業化》)
12、“學生的班級日常生活綜合整體構成,學生帶著全部的關系世界進人其中,也與外部世界保持著密切的交往。相關關系的建立,...為學生打開一扇扇發展之門;對關系的不斷擁有、經營和完善,昭示著學生的發展狀態。”(李家成:《班級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學生發展》)
13、多元化人際關系結構的點代表著每個成員在班級內所處的位置。我們]要明白:即使是后進生也希望教師能全面、客觀地看待他們,在人格上尊重尊重他們。師生關系不和諧,學生的“向師性”會受到損害,教育效果會大大降低。
第八章
14、學生沒有時間參與更多班級活動,教師的思考重心也只能放在一何提高教學成績上,這些話里面似乎包含著“班紉這都是現實問題, 似乎組織活動會影響班級教學成績的的潛臺詞,這與我們對班級活動的內涵把握及實施目標定位不同有關。
15、這兩類班主任對班級活動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折射出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一是把班級特色活動與學校常規活動對立起來了,這是常態的單一在思維,工作狀態是被動地完成上級安排的各類活動;二是主動開放性思維,面對常態工作善于推陳出新,深入挖掘常規活動的內隱性價值,與班級實際需要巧妙結合與轉化,凸顯班級特色。
16、華東師范大學李家成教授認為:中觀點為“班級活動創新的基點之一在 于發掘活動的持續性價值更新。
17、“序列性的活動設計,并不是相同內 容的簡單重復,而是層層深入,加深學生的體妥而感悟廿不斷深化認識, 蘇斷更弟云I,不斷追求更高水平內化的過程”(李家成、王曉麗、李曉 文:《學生發展與教育源尊綱要》)
18、一、教育性原則
要重點看教育內容是否真正“內化”于學生心田,起到滋養心靈的作用。盲目性是教育性的大敵。
二、針對性原則
一是要針對學生的 年齡特點和身心班級活動層次和方法卻應發展需要。二是要針對班越是能針對班級里現實存在的問題開展活動。三是可針對當前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社增強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發展學生的會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社會性角色。
三、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有人也叫完整性、立體性,都是強調關注活動的全過程和活動的各個側面,使其成為一個系統,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作用。
四、創生性原則
創生性首先表現在活動內容上,還表現在活動形式上。
第九章
19、何謂教育性評價?即在一一定的教育價值觀指導下,根據一定的標準,通過現代教育評價的一系列方法和技術,對學生個體成定的標準,? 評價具有導向性、發展性,能引導學生在接根據班行判斷的活動。
20、班級評價的方向性取決于評價內容的確定。評價中,有意談化評比結果。以培靠學生良性競爭意識,培養向他人學習的心態。
21、一般而言, 有評價就有 “比較”,有“比較”就會有 “傷害”。在推行班級發展性評價過程中,我們盡量將“比較性傷害”降到最低,除了重初對學生行為養成的目標導向和激發內省、自我規約之外,還關注評價過租中學生的精神動態,重視良性競爭等健康心理的培育;重視個體和群體證價相結合,以實現評價方式對學生個體及班級整體的激勵性效應。
22、《禮記.學記》上說:“當其可之謂時”。意思是說:要按照學生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評價也不例外,恰到好處的即時評價有利于正面強化學生言行。操作中的動態評價包括了一些不確定的 “ 嘉獎項目”,如設立參與獎、成就獎、才藝獎、組織獎、進步獎、愛心獎等。即在班級其
23、我們要一起探索,讓評價成為孩子們成長的動力,而不是簡單地評判與處罰;使評價成為學生努力的方向,而不是行為的束縛;使家長參與評價,讓評價引導學生學會更好地生活;與學生一起設計評 價內容和方式,讓評價變得溫情而美好,成為孩子們成長之旅中的盞燈、東光、一段美好的回憶。
24、道德的形成是社會教化和個人內化相結合的過程。要想使規則內化為學生的自動化習慣直至形成品德,離不開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規訓引導因此,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構建一種自律和他律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十分關鍵。
第十章
25、導致“積分獎勵評價的尷尬”的根本原因在哪里?筆者認為根本原因在于日常評價中班主任還是更在意對孩子的表現結果給予定性評價,而忽略了評價的過程引導和目標的激勵性。
26、活的內容也是具體綜合的,教師應綜合性地影響孩子的家庭生活。這就味著家校間的合作’ 不能只停留在學業成績、生活習慣上,也不能停留在任何一個具體領域或維度上。完整的人的生成,需要完整的生活需要完整的家校合作。”(李家成、王培穎:《家校合作指導手冊》
27、這些目標的實現, 需要班主任有開闊的胸襟、敏銳的教育眼光和有的放矢的建議。尤其針對家長群體中的不同聲音,杜絕先人為主的對立心態,化“干戈為玉帛”。相反,要學會從這些不同聲音中發現本質問題,找到新的突破口主動交流,宋代陳亮的《與呂伯恭正字書》之二中說:志同道合,便能引其類。”只要大家志同道合,“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懷著共同的理想,為了其同追求復雜思維視野下的多維發展。“
28、“社群所指的是在某些邊界線、地區或領域內發生作用的一一切社會關系。家長社群即廣義的家長社會群體,包括特殊孩子的家長自發組織的家長俱樂部、家長互助會等。在現實中,家長小團體通過聚餐、茶會甚至路邊的閑談等形式皆在孕育家長社群的形態。”(李家成、王培穎:《家校合作指導手冊》
29、當前,眾多學校或班級都重視引進家長優勢資源,推行家長課堂已蔚然成風。誠然,每位家長的社會職業、生活閱歷與自身專長等,是一筆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對學校教育資源的有效補充,是每一位學生身邊最寶貴的資源。家長根據自身專業優勢走進課堂進行專題講座,或作為校外輔導員,融通個人社會性資源,帶領學生參與社會性實踐活動,已成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