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東北,有一個神秘的扶余古國。傳說,扶余的始祖是東明王,東明的母親是部落首領的侍婢,首領外出時,侍婢被發現懷有身孕,后來就生下了東明。可能由于時間有偏差,首領回來后,懷疑東明不是自己的兒子,就把他丟棄在豬圈、馬廄里,任其自生自滅。但東明大難不死,部落首領懷疑他有天命護佑,就聽任他的母親養大了他,讓他去牧馬。東明長大后身體強壯,孔武有力,尤其擅長射箭。首領怕他與自己爭奪權力,就想殺掉他,東明知道后,只得出逃。逃至施掩水時,東明被洶涌的河水阻攔,無法渡河。眼見身后的追兵越來越近,情急之下他取出弓箭,用弓身拍擊水面,只見大量的魚鱉從水中浮起,用身體填滿水面,像橋一樣緊緊相連,使東明得以渡河,幸免于難。約在西漢初年,東明在北夫余之地稱王立國。北扶余是扶余國最初發祥的地域。
西漢時期,扶余成為漢朝的藩屬國。武帝時,扶餘開始向漢室進貢。扶余國解夫婁王時,宰相阿蘭弗假借天帝之口篡位,解夫婁王受到威脅被迫東遷,王位由金蛙王和其兒子帶素王依次繼承。公元22年,帶素王與高句麗開戰,高句麗大武神王攻入東扶余首都,帶素王被殺,其三弟曷he思帶領殘部退往鴨綠谷,殺了當地統治者海頭王,自立為曷思王,建國后扶余。扶余國力自此開始衰退,漢順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扶餘王曾到國都洛陽。一年后,夫余被百濟所侵,向西遷徙到燕地附近。三國時代遼東地區被公孫氏家族所支配,扶余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擠壓。緊接著,扶餘受到這一時期崛起的五胡十六國,鮮卑族慕容氏政權攻擊,西晉太康年間,扶余為慕容廆wei所破,扶余王依慮自殺,兒子依羅后即位,此時的扶余同時隸屬慕容氏與高句麗。346年慕容氏再次進攻扶余,扶余國在北魏時被高句麗所滅。這之后,百濟人建立過短暫的后續政權南扶余。公元538年,南扶余也徹底滅亡,扶余自此完全融入高句麗。金朝建立后,扶余故地隸屬于渤海國。
扶余國是父系氏族的奴隸制。北扶余、東扶余時期,王位世襲制傳承,在王以下有掌管四出道的馬加、牛加、豬加、狗加。每加的地位相當于部落首領。王和四出道諸加都有大使、使者等臣僚,諸加之下依次分為豪民氏族首領、下戶百姓、奴婢幾個階級。諸加有參政、議政的權力,可以共同推舉國王。有戰事時,諸加自戰,下戶百姓和各下屬部落負責供應糧食,扶余還會定期對下屬邑落的族長收取貢品,到公元三世紀,被扶余統治的各個民族無法再忍受扶余人的苛征,紛紛舉旗反叛,扶余多次討伐鎮壓,始終不能再收服其他民族,自此開始了扶余國后期分裂與戰亂的階段。
扶余律法嚴格,殺人者死,沒其家人為奴。奸淫罪、女子忌妒罪都會被判處死刑,盜竊罪則要賠償12倍。謀反者會被火烤后斬首,家人罰沒為奴。
扶余國經濟結構以農耕和畜牧為主(狩獵為輔),盛產馬匹、赤玉、珍珠和貂皮。扶余人崇信巫術,會在戰爭前祭天占卜。方法是殺一頭牛,觀察牛蹄形狀,如果牛蹄并攏即為吉兆。每年殷歷12月,扶余都會舉行“迎鼓祭”慶祝秋收,他們會在此時盡情飲酒歌舞,赦免罪人。扶余國重視稼穡,如果作物歉收可能會廢掉國王,因為人們認為農作物歉收,意味著天意賦予國王的神圣性已經不再。
扶余人崇尚白色,穿白衣服。他們認為人死后靈魂不滅,崇尚厚葬,甚至停靈5個月之久,這在寒冷的東北地區也許可以實施。國王與諸加的喪葬儀式更復雜講究,例如玉匣為棺、著銀縷玉衣、百人殉葬等。居喪男女穿純白衣。扶余國早期居豎穴木屋,后來有了宮殿,倉庫與監獄。扶余人下戶答話時,雙腿跪地,吃飯用俎和豆,這一點和中原王朝類似。
扶余國允許一夫多妻和收繼婚。如果兄長死亡,弟弟可以娶嫂為妻。扶余人善于養馬,相傳馬曾經救過扶余始祖東明王的生命,因此扶余人崇拜馬。他們的圖騰是野鴨,早期族名有鴨的意思,同時還崇拜老虎。
扶余古國,是中國東北首個有史可考的政權,古稱“白民”,“亳人”或“發人”。起源于今中國吉林省松花江流域,國都在今吉林附近。它于公元前2世紀建國,到公元494年被高句麗所滅,享國700余年。東明王子的故事與朝鮮史書《三國史記》記載的高句麗朱蒙王類似,扶余古國同時具有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特征,是民族融合的一部斷代史。如今,扶余古國已經走進了歷史深處。今吉林省昌圖縣有扶余城,即為古扶余王所居。吉林市有東明王子雕塑。韓國忠清南道也有扶余郡,面積約624平方千米。朝鮮人認為扶余人是朝鮮的先祖之一。部分日本學者也認為扶余、高句麗可能是日本民族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