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關于時間,你必須要知道的那些事(一)——學會感知時間》里提到一個詞,時間黑洞,事實上就是這樣的,時間黑洞無處不在,在沒擁有對時間的感知能力的情況下,我們都以為自己的時間被自己牢牢把控,而實則卻是被各種各樣不相關的事物無端消耗還不自知。
正確認識自己的時間消耗,通過“事件-時間日志”開啟自己的時間賬本記錄,只有當你透過冷冰冰的數據你才會開始正視自我,發覺一切都是選擇的結果,現在你的狀態就是過往你所選擇的時間積累的結果,不是有句話說么,把時間放在哪里,收獲就在哪里。
參加工作至今已有5個年頭,但其中四年里我沒有任何時間感知能力,每天24小時,除了工作,吃飯,睡覺,空余時間基本上就是各種電視劇,電影,綜藝,即使如此,我還是時常會感到無聊空虛,至今我都清楚記得當初那種百般聊懶的感覺,有時候覺得時間是那樣的漫長。一路走來,?回頭看看當初的自己,就覺得現在的我無所成就一切都緣于曾經的種種選擇,尤其在對時間的選擇上面,就像羅胖2016跨年演講說的,一個人對時間的選擇就體現了這個人的本質。
當我某天在看自己當天所花費時間的記錄時,那一刻我有點后背發涼,不太相信,因為那天我明明盡力保持專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盡管如此,一天下來還是有大量的時間被浪費,彼得?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書上寫道:即使是工作非常忙的高層管理者,通過時間記錄也會發現自己的時間利用率并沒有那么高,也會花很多時間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所以德魯克在書中寫道:卓有成效管理者的第一步是記錄時間。如果完全靠記憶,我們恐怕記不清楚自己的時間是怎樣打發的。當你去認真記錄了,你才會發現,自己的時間消費情況,才可以對癥下藥,找到可以改進的方面。
可是,接下來我卻得了一種病,叫“時間恐慌癥”,“沒有時間了”是“時間恐慌癥”患者腦子里唯一反復閃現的一句話,我深有體會,甚至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我都覺得自己沒時間學想要學的東西,做想要做的事情,巨大的壓力,極度的恐懼,就這樣被時間困住,無法掙脫。
但總有那么一些人,他們從容,他們優雅,他們不慌不忙的過著歲月靜好的日子,一切都如此平靜。這些人比“時間恐慌癥”患者更加了解時間的本質。其實要說時間的本質是什么,我并不敢輕易妄論,我相信,一個人對時間的理解,本質上根源于對世界整體的理解。
從絕對意義上來講,時間是這世界唯一對任何人都公平的資源,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每個人的每個小時都只有60分鐘,每個人的每分鐘都只有60秒,每人每天一共86400秒——大家都一樣,不管你是誰。然而,每個人的時間價值觀是不同的,有的時候是天地之差。
我們時常聽到這句話,時間就是金錢。真的是這樣嘛?
而實際上很多人愛錢,卻不愛惜時間,為什么說時間就是金錢,因為賺錢總是需要花費時間的。即便是對于人人都想實現的財富自由一樣,本質上也是實現時間的自由,根據笑來老師對它的定義,所謂的個人財富自由,指的是某個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如果,一個人能把自己的每一秒換成一元錢,那他就會非常開心——盡管有的人換回來的可能是美元,有些人可能是人民幣,看看自己去年賺了多少錢,根絕下表就大概可以知道自己的每一秒鐘值多少錢了。
時間價值觀的不同,最終一定會導致產生兩極分化的情況。越是收入低的人越是不愛惜自己的時間——因為他們的時間實在是沒有什么價值,每一秒鐘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越是收入高的人越是吝惜自己的時間,因為他的每一秒都有著確定的價值,而他正忙著使自己的每一秒鐘變得更具價值,所以,每一秒鐘都值的格外珍惜。
所以,時間不一定是金錢。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把時間轉換成金錢,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把時間轉換為同等高額的金錢。拿出紙筆、列一列,然后問問自己,“我的時間究竟可以標價多少?” ——這就是我們不再浪費時間的最有效的起點和動力。只有愛惜才可能產生出節約的動力。不論我們工作,生活,社交,其實時時刻刻都處在價值交換的過程中,而價值的產生一定是建立在珍惜時間的基礎上。
人們總是很難認知抽象的事物,恰如對時間的認知,因為看不見摸不著便覺得無所謂。當我們有了感知時間的能力,了解時間的價值之后,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換個思考方式:想辦法從理解上把抽象事物轉換為具體事物——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抽象事物。假如我們把時間具體化為金錢,便會開始格外愛惜時間,并且開始動腦思考“我應該如何運用我的時間呢?”
那就是在沒有達到財富自由的時候,在我們不得不用自己的時間為生活必需做交換的階段,我們必須學會聰明且正確的出售自己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