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以來參加了兩次線下分享會,這兩次都是別人組織的活動,但我特別享受。知道組織活動的不易,所以倍加珍惜這樣的機會。
盡管有了娃以后,現在肩上的擔子重了,但還是盡量抽身去參與這些活動。因為我深深地知道,在現場和聽錄音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每一次分享會,都難免會有朋友報了名,卻臨時有事來不了。有時候也不排除,個別小伙伴因為對這種“面對面”的交流帶有或多或少的排斥感,而不愿來到現場,只想在屏幕后和大家“鍵對鍵”地溝通。他們與線下分享會發生聯系的是,等待會后的演示文稿與錄音的上傳。
可是,這些演示文稿和錄音文件能全方位地構筑、再現、還原活動當時的情況嗎?
其實是很難的。
首先,現場創造了感官的綜合刺激。
由于設備和現場問題,錄音音頻的質量難以保證,可能會出現聲音的斷節、失真、沙啞等等,這些不完美之處,容易讓聽錄音者走神,隨之也忽略了講者在內容上想要強調的重點。此外,聽錄音時,你容易意識到身不處于現場,專注力自然下降,同樣也會漏掉捕捉要點的能力。
而身在現場,除了受聽覺的刺激以外,還有視覺和嗅覺的刺激,多感官的同時啟動與綜合運用,將會讓我們更為觸動,知識在大腦之中的印象將更為扎實與深刻,而且記憶得長久。
其次,現場制造了近在咫尺的真實感。
不再讓你覺得屏幕上、QQ中的名單是與我無關的存在。因為他們是真真正正可接近、可了解的對象,而且這些分享者近在咫尺,并非天邊遙不可及的人物,他們的一些優秀做法,我同樣也可以用得上,用得好。于是,對自己更加充滿信心,即使是碰壁了,不怕,還有這些朋友可以請教、交流。當你把別人的方法,而且是你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方法用到自己身上,你會發現:“原來我還可以這樣!”
再次,現場實現了人與人的聯結。
這是重要的一點。只聽錄音,你的腦海中對講者的印象是憑借聲音的自我塑造,形成的單一人格印象;而現場,你可以與講者面對面的交互聊天,得到一個更全面的認識,不僅能從分享者的分享主題獲益,更能從全方面的角度去獲得一個“真人圖書館”。通過“翻書”,你才發現,原來生活還可以這樣去對待,原來別人還有這么一種活法。
平心而論,日常的場合中,我們很難在2個小時之內一次性認識到這么多新朋友、這么多有意思的人,但線下分享會可以做到。因分享會結緣,不因貧富瘦肥而有所差異,所以我們倍加珍惜這段時光。這些新朋友,往往與我們價值觀相距不遠,容易有話可聊、有事能講,形成一個充滿磁意的正能量場,可以源源不斷地為你提供動力。
我始終相信——
一場優質的分享,不僅僅從知識和技能層面讓你飽餐一頓,而且也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讓你發現生活的美好。
深刻,真實,聯結。
這三者,唯有現場可以做到。
越努力,越幸運;越分享,越富有。期待更多的小伙伴,下次能親自到現場感受一番,找尋錄音音頻中無法替代的部分,豐富你的人生和心靈。
@發憤的草莓
(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2014study)
【關注】 個人管理、楷書、育兒
【喜歡】 讀寫、涂鴉、竹笛、EOP
【堅持】 做日計劃、周回顧、記錄時間開銷、手寫活頁日記
【發起】 汕頭幸福成長沙龍(微信號gerenguanli)
轉載本文請注明作者與微博網址,謝謝!
如果您覺得本文讓您有收獲,不妨花1塊8毛8打賞一下作者,——》[猛戳這里][1]
[1]:http://weibo.com/p/1001603795797371171177?from=page_100505_profile&wvr=6&mod=wenzhangm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