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課前演講之中,我提出了人們有關國漫低齡化的看法與誤區。
“從來沒有人規定動畫是小孩子的專項權利,成人自然也是可以看的。”我說,“國漫一度嚴重低齡化,至今也仍有相當一部分低齡作品。但是令人高興的是,國漫在近年來,也逐漸開始出產‘成人作品’——不是低俗題材,而是符合更高心智水平的題材和故事。我很開心看到這一趨勢。”
我本以為大家會因次而嘩然,但當我在課前演講中說出這一番話時,我驚訝地發現大家的反應并非我想象之中的那樣激烈。我想,這或許是令人欣慰的跡象,國漫長久以來深入人們心中的“幼稚”標簽,正在一點點被時代思潮發展之手撕下來;成人的精神所需要多元化的藝術,動畫也作為其中之一的門類。一度被許多成年人士嘲笑幼稚、二次元的動漫,或許正在一點點地被更高年齡層次的人們所接納。
動畫藝術剛剛從國外流入中國的市場的時候,還是老少皆宜作品,是以娛樂性、休閑性和趣味性著稱的藝術作品。然而從抗戰一路走到建國,戰爭年代的國漫曾經是喚醒人們救亡圖存意識的精神力量,也曾經是包含政治性色彩的宣傳窗口。再后來,越來越安定的生活、越來越升級的技術、越來越開放的市場以及越來越廣泛的觀看選擇反而讓人們的思想變得局限起來。動畫不再如18世紀二十年代那樣令人感到新奇,制作不再像上個世紀50年代那樣走心而精良。給小孩子“講一個寓言故事,說一個簡單道理”漸漸成為了大多數動畫的核心準則——現有的寓言故事可以成為直接使用的原材料,無需多費心思編排架構、埋下伏筆,就可以滿足小孩子主流價值觀教育的需要。更有了按件計費的方式,讓一件作品的價格比曾經固定工資且具有匠人良心的時代翻番,于是這項藝術變得通俗并且讓它沾染上了功利的味道。但是當國漫低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我們唏噓著中國的動畫人思想逐漸變得貧瘠、荒蕪的時候,我們之中的一批人終于發出了聲音:中國的動漫,不僅僅該只被這些代言!
于是他們有的拿起筆,有的捧起電腦,開始用心創作起來。
于是我們這些年便在電影院里看到了相當多的優秀國產動畫電影。
戴上3D眼鏡,面對著巨大的彩色寬屏,感覺自己被立體聲的大音響環繞著。精美的動畫效果和配樂一出,直接令心臟加速跳動起來。眼前一片筆墨構筑成的奇幻世界,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我們仿佛也是藝術之中的一員。再配合上故事、畫面,它們要一層層給我們揭開故事背后所蘊含的玄妙和人生哲理。中國的元素、中文的配音、中文的字幕……一切的一切,全部都太美妙了!于是大家感嘆到:這是國漫的崛起!殊不知,這不叫崛起,我們曾擁有輝煌,當下的大勢,實則是以“復興之名”。
而且近年來的國漫電影的故事大多都具有雙層或者多層的意味。因此,現在國漫的觀眾的年齡正逐漸增加。“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一千個人的眼中,喜羊羊就是喜羊羊,還是羊村最聰明、跑得最快、能把大家從灰太狼手中救出來的羊。但是現在的國漫,人物形象和故事內容都是豐滿的。就如《大圣歸來》,孩子們看完會為大圣的神通喝彩,為大圣降妖除魔而拍手叫絕,為江流兒依然活著感慨大為愉快。然而家長們看完則會深深地感嘆世間萬物皆有情有靈,哪怕是大鬧天宮的潑猴,因江流兒的勇敢與善良,終是覺醒了心中的人性——到底是猴子拯救了小和尚,還是小和尚普渡了猴子?世間的的因果,善惡的相報,這是每一個人走完完整的人生之路,回首一生時將會明曉的道理,但是一個孩子呢?他能從中看出這些嗎?我覺得很難。因此,這種具有雙重意味的國漫,無疑是要讓大人也一同細細品味一番其中滋味的。
然而,除了這些雙重意味的,令大人也開始細細思考人生的國漫之外,“限制級”的成人國漫,也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它明明身為“限制級”,卻依然能夠被公之于眾,必定因為它擁有獨特的意味和值得人深思的內涵。
《大護法》還未上映的時候,就已經引起了網上的熱議。網友們眾說紛紜,絕大多數的評價,卻都是未曾觀看就率先夸贊之流。
因何而夸?因它是中國首部“分級”的動畫而夸。《大護法》因其中所宣揚的暴力美學表現藝術、深刻黑暗的主題與略顯怪異的畫風,被定為了“十三禁”的國產動畫電影。一時間,大家紛紛表達了“進一步加強中國動畫分級制度完善”的愿望。無論是背后真的有思考和原因,還是簡單為了追求一種新鮮刺激的感覺——對“國漫分級”、成人國漫的高聲褒獎蓋過了微小的批評不妥之聲。
但是僅僅因為它“分級”而對它另眼相看,不問其內涵意義,不管其質量便毫無誠意地夸獎,便高呼中國動漫分級制度的實行是多么正確的舉措,把它捧出來對它歌頌一番的話,實在是對制作人員與作品本身的失敬。那天與媽媽一同觀影后,我記得她跟我說過的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我沒有看懂,我不能對它定論——但這部片子已經是不錯的開創,前面的路還有很長。”
誠然,我想說,我和媽媽那天都沒有看懂《大護法》。許多人也表示沒有看懂,遂對成人國漫感到失望;也有許多人以淺薄之說隨意解讀,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深刻。于是大眾評論:慢慢來!前路還長!
但就好比你讀一本好書,多讀上幾遍,意義才會隱約浮現上來。如果是在不同年紀讀幾遍,那么人的學識和人的閱歷,則會使人對于他人的情感更加敏銳,對背景知識了解更加深入,從而讓作者的心聲,直至達到讀書之人的心里。同樣作為一種藝術,國漫——和所有優秀的、有內涵的動漫作品一樣,再次觀看的感受,必不同于先前。除了濃淡相間的水墨風格背景,除了極具表現力的大段自白式臺詞,我還在先前認定了這部動畫僅僅意在教育大人們,即便身處在復雜的世界也要保有一顆童心。就像片尾曲中唱的那樣“你一定要是個孩子”,在黑暗的社會中,永遠堅強,永遠陽光燦爛。
但是當我之后再去會看大護法,并且閱讀很多很多客觀的評析之后,我逐漸發現我的視野在先前略顯狹隘,最簡單的意會,只是抽離出依據去談論片面的主觀臆斷。為什么那天,我們大家都沒有看懂,那是因為它被灌裝了沉甸甸、血淋淋的歷史,深刻而且殘酷。臺灣的前世今生、收復與分離、安寧表象與暗流激蕩、過激的思想與覺醒的力量等等,它們深深地嵌入了作品的心臟,貫穿了全劇。因而細細想來,再細細品味過后,歷史與現世的涼氣浸入了毛孔,反對分裂國土與渴望擁有歸宿的吶喊聲仿佛就在耳邊——于是我又想起了它的分級制度:不光是因為“暴力美學”,還因為它擁有著小孩感受不到,但成人卻覺過甚的重量。
這樣的一部國漫,怕是大多數人都誤讀了它。我們為之“向成人之路進發”而妄下判斷,卻未覺察到我們尚且達不到這樣的知識與思想的水準。慚愧!慚愧!國漫成人之路的起點,不是不夠高,反而是已然高了些。一直以來,“幼稚”標簽的迎合的是我們,呼吁分級,呼吁成人動漫的依舊是我們,但最終卻以簡單主觀思維去評判高深之作的,卻仍是我們——道阻且長矣!
好的作品在精神上往往都是“少兒不宜”的。但是作品的深度,不僅僅反映了作者的思想高度,更反應出它的受眾群體的思想水平。深刻的思想主題要人來接受,要與人產生共鳴,要喚醒人們的情感,并不僅僅是高調地宣傳,然后被不明真相的人們表面贊賞。道阻且長,阻在大眾不斷改變更新的思想觀念并非直線上升;長在國漫的藝術文化對人的影響潛移默化。漸漸被賦予更多“成人化”內涵的國產動漫,在《大護法》上映的同時無疑是一大步的前進。但與此同時,成人國漫留給當代成人對于世界與人生、歷史與未來、宗教與文化、道德與人倫等等的思考,其實是對整個社會的理解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寄予了更高的希望。
前路漫漫,國漫的“成人化”又將何去何從,誰也不能在此刻立下定論。但國漫無論是技術還是思想,復興之大勢已是再明顯不過了。我們的藝術作品無疑能到達相當的高度,那就且看這時代的思潮,將把我們的精神水平,推向何等的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