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著一份看似清閑實則忙碌不堪的工作,為此我曾忘記許多重要的日子,甚至家人的生日和我們的結婚紀念日,也沒真正過過幾次。還好有了智能手機的提醒功能,代替我倆記起這個特殊的日子——結婚紀念日!
既然是紀念日,似乎應買點什么做個紀念。可是買什么好呢?七零后的我們少了一份浪漫,鮮花美酒與我們無緣;甚至心血來潮說去拍婚紗,大冬天有點不合時宜;那就買新衣吧!上午我倆開始逛街。從會盟路轉到盛瑞祥,又到“好又多”,還是空手而歸。回來后斟酌再三,覺得盛瑞祥這件合適。下午,我便把新衣買回,順便配個包包,趁機“奢侈”一回。
夜幕降臨,我打開塵封的相冊,再次穿過歲月的眼眸,回顧我們那段青蔥過往——
因為工作關系,我和老公在1995年元月份鄉里組織的期末考試期間認識,后來交流一段時間,確定彼此關系,并于1996年12月份結婚。想想那時的我們,彼此交往純粹靠人品和感情,家庭情況根本不在考慮之列。
老公兄弟姐妹共五個,他排行最小。早在我們認識之前,老公已經失去母親,而且還和幾位兄長一起分擔了母親喪葬以及病重期間的開銷。老家院里只剩幾間破舊的土瓦房,第一次到他家去,發現居然連個凳子也沒有,家具就更不用說了。當時的情形,若用“家徒四壁”概括,一點兒也不為過。而我家的情形,也好不到哪兒去。母親曾說,若是我倆都在農村沒有工作,這門親事她斷不會答應——這樣的家境,誰家愿意女兒嫁來受苦?
當時老公和他的老父親一起生活,農村生活不方便,好多事需要自己動手做。也是在那時,老公學會了做飯:炒菜、搟面,甚至蒸饅頭。我們的婚事,全靠老公一個人操持,與同齡人相比,非但沒有父母補貼,還得供養老人的生活。那時物價貴,工資又低,結婚后我們還欠下了近萬元的債務。
結婚前夕,老公就調到縣城工作,我還在老家中學上班。居無定所,又無電話溝通,每周往返一次。當時和我們情形相同的還有幾位,都在苦苦掙扎著,彼此的財力精力全花在路上。懷孕期間,我每回縣城一次,買好一周所需的蔬菜水果,大兜小兜的掂回去。那時多虧了年輕身體好,上完課不但要自己做飯,還要到井臺上打水提回來。我當時教著初一六個班的生物課,幾乎天天有早晚自習。冬天夜間的樓梯,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兒子的降生,給我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無數歡樂。產假過后,我又爭取到(好像是事先安排的人不愿來)在縣城進修學校學習一年的機會。兒子從小脾氣和順,很少吵鬧和大哭。因為沒有老人指點,兩個年輕人帶孩子不知所措,兒子從一歲過后,身體不太好,一年總要往醫院跑幾趟。三歲之后上幼兒園后,小朋友們相互傳染,幾乎每個月就要輸液幾天。有時半夜醒來發燒,抱起來去醫院打針的次數也不少。那時我倆每個月的微薄工資,除了買菜買奶粉,剩下的就全送進醫院了。
兩地分居也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大考驗。有了孩子,生活真的經不起折騰。而工作調動又談何容易?于是每到暑假,老公的神經就繃得緊緊的。生活真正穩定下來,已經是2003年,然后又開始籌劃著買房子。蝸居一室的日子,除了局促不安,還有種種不便。所幸那時還有許多如我們一樣的老鄰居,同樣來自農村,無房無車,連孩子們也像難兄難弟一樣親密無間。至今老鄰居們街頭見面,還是倍感親切。
2005年,我們買房了!盡管親戚朋友借了一大圈,但終于結束了居無定所的日子。這時兒子也上了小學,而且身體比先前好多了。我們的生活,終于像個“城里人”了。
也許是我長期從事低年級教學的緣故,深知習慣培養的重要性。從兒子上幼兒園起,我們就堅持讓他完成老師布置的每一項作業:讀書、寫字、計算、折紙、講故事,從來不打一點兒折扣。身為教師,更理解基礎教育階段老師工作的艱辛,因此對老師布置的每一項工作,我們都全力支持配合。兒子也自幼習慣于把老師的話當圣旨一樣遵守,路邊攤、小零食,他從來沒買過。可以說,兒子的好多習慣,在幼兒園時期就培養起來了。也得益于這些好習慣,兒子從小學、初中,直到高中,學習上自覺自律,我們真的特別省心。
兩個人都在學校工作,下班后緊張忙碌的生活,也間接造就了全家人吃飯不挑食的好習慣。有時,我們也會為了一些瑣屑小事拌嘴斗氣,懂事的兒子居然會從中調停,生活又在磕磕絆絆中繼續前行。雙方的親戚都在農村,遇到困境難免拉扯不開,彼此也生過小悶氣。與千百萬家庭一樣,也曾說過諸如“離婚”之類的氣話,但每一次都妥協于生活和最初的那份懷念。
21年的歲月里,我們經歷了兩地奔波勞累、工作調動、買房、兩位父親病故,老公一次大病住院,雙方家族后輩一個個步入大學并成家立業......如今,我們的兒子也順利考入大學,業余生活再次安靜下來。
歲月無聲,卻悄然而去。沒有婚紗照,沒有紀念冊,甚至沒有留下當年結婚時的一張彩照。記得兒子年幼時,看到鄰居家里掛的婚紗照,把我拉到一邊悄悄問“媽媽,你和爸爸結婚沒?為啥咱家沒有婚紗照?”兒子的話讓我們既甜蜜,又苦澀......
日子如日歷一頁頁翻過,我們的婚姻也一路走到今天。往事歷歷在目,一切猶如昨天,曾經的歡笑伴著淚水,宛如小河涓涓流淌。當年的熱血青年,今已兩鬢染霜。21年的歲月,足以讓我們在彼此的心里安居。如今,偌大的家里僅剩我倆彼此相望。后半生的歲月里,我們依然是彼此的依靠和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