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文如其人”
? ???? 摘要:我國自古文學創作之中,“文如其人”一直就是一個頗受爭議的話題,文如其人雖然說是老生常談,而千百年來各朝各代的諸多文人騷客、學者名儒都曾或多或少地發表過自己對于該命題的看法,而“文如其人”就目前來看,仍然是兩條路徑的爭議:一為文為人做,必如其人;二為文不如其人。在此兩個層面,各執一端、眾說紛紜。文學創作自古以來皆以定律而循,達到“人與文、心與言”的高度統一,也便完成了作家的心愿。但是,就諸多文學作品來把握“文如其人”,人的性格有多重性,復雜性,那么文學作品的創作也必然帶有這樣的性質。
?? ? 關鍵詞:文如其人;作家個性;風格即人;缺失性
?一、文風與人格
“文如其人”就表層而言,既為文學作品的創作,應該時刻體現作家創作的個性與人格,作家通過語言文字的書寫,而使讀者通過其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字里行間便可流露出作家風格或品格、情操。
我國古代諸多作家或評論家,或是通過個人創作,或是通過評論他人作品,來體現本人對這一觀點的認同。蘇軾在《答張文潛書》中言蘇轍之文“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又如明田藝蘅《香宇詩談》:“詩類其為人。且只如李杜二大家,太白做人飄逸,所以詩飄逸;子美做人沉著,所以詩沉著。”作品個性應該是透視作家的一面鏡子。作品的藝術品位、思想深度,作品構成的技術操作,無不顯現著作家的靈魂之影。
一位作家,其創作的個性氣質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在文學創作中,作家的個性氣質甚至可以起到左右文學創作的作用。一位作家倘若進行文學創作,就是一種有目的的審美意識,這種有目的的審美意識,也必然使作家的個性氣質投射到他的作品中,形成個人獨特的創作風格。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孟子就注意到作家的個性氣質對文章的影響。《公孫丑》(上)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的養氣,是強調人的內心修養,很大程度上是指人的個性氣質。”①作家個性氣質的修養是取決于其生活環境的影響,那么作家也就會對其生活的環境有著與別人不同的獨特感受,這樣作家在創作時取材也必然是他最深感受的環境。比如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是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過記作者青年時代的書齋,著重敘述與項脊軒有關的人事變遷,借“百年老屋”的幾經興廢,回憶家庭瑣事,抒發了人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歸有光在這樣的環境中 長期的生活,尤其是項脊軒給他留下的獨特記憶,作者雖是借物抒情,但是在這片文章中的字里行間,體現出作者那種獨特的人格魅力與其特殊的氣質。
畢竟是作者長期生活的環境,而且也給他獨特的記憶,尤其是項脊軒的變遷,給作者獨特的感受,作者有感而發,這樣在他文學創作之時,氣質的養成影響著他的創作題材,項脊軒也是他最有可能、最先選擇的創作題材。
又如“謫仙人”李白,世人都稱他“仙風道骨”這是源于他的詩歌創作題材的選擇上,“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這么高大的手筆,應用如此擴大化的夸張手法,將詩人眼前的一幕驚現在世人的眼前。詩人余光中先生評價李白說:“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還有三分嘯成了劍氣,秀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這個評價恰如其分,一點也不為過,把李白的詩歌創作用一句極為精華的語句總結,沒有夸張,因為現實。又如其《蜀道難》,詩人以神來之筆,憑空起勢,通過種種意向,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了入蜀道路中驚險而奇觀的山川。據史料記載,詩人并沒有去過那里,也沒有見過真是的場景,這首詩的問世,當與已有的神話傳說和李白漫游名山大川有關,然沒有驚人的想象力是難以呵成此篇的。
二、風格即人
談到文如其人,不得不談的就是“風格即人”。
風格是一位創作者的創作個性體現,是文學創作中便顯出來的一種帶有綜合性的總體特點。而風格又是識別和把握不同作家作品之間的區別的標志。風格又不同于一般的藝術特色或創作個性,但是風格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變現作者的審美情趣。
比如詩圣杜甫,他的詩歌被后人稱為“詩史”,為什么這樣說呢,原因就在于杜甫詩歌所反映的思想與內容。如他婦孺皆知的“三吏”“三別”,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當時現實的社會,也極大地表現出勞苦大眾的疾苦,從而表達出他憂國憂民的中心思想。“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僅僅是開頭的短短幾句,便給我們展現出一幅不一樣的畫面。又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前兩聯便讓我們知道詩人杜甫是如何的愛國。他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通過細讀,我們不難看出詩人詩歌情懷的表達,這便是詩人的創作風格。
記得看過這么一段文字:“風格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識原則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而這種事物的本性應該是我們可以在看得見觸得到的形體中認識到的。”風格是“藝術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是“藝術可以向人類最崇高的努力相抗衡的境界”,也是“藝術已經達到和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②布封“風格即人”的說法,是說作品的風格與作家的關系,但他并不強調作品的風格就是作家人格的外化,而且指出風格即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現形式,是作家本人主觀因素在作品中的印記和標志。“風格即人”卻又與“文如其人”大有不同,“文如其人”更應該是說明觀其文而知其人,創作者的鮮明個性能夠在作品中表現出來,從文品而知人品。
三、“文如其人”的缺失性
上面談到了從文品而知人品,但是就社會的復雜性而言,人是生活在現實生活之中的,每天都會被社會所影響著,這樣也必然會使人產生復雜性。但說到文如其人,難道“文”從真正意義上講能夠“如其人”嗎?
我國古代儒家思想雖幾經周折,但依然是主流思想影響著人們的思維,這樣儒家思想也必然在倫理道德的層面上講,使創作者在文學創作上追求道德上的“文如其人”,來盡其所能的表現自我,尤其是貫穿古代的一條線:創作真性情,更加要求文的創作對作家個性的寫實。
然而文學的創作,往往也會產生“文不知其人”的鮮明實例。比如秦朝李斯的《諫逐客書》是一篇優秀的古代公文,本文站在“跨海內,制諸侯”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高度來分析闡明逐客的利害得失,這也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見識,體現了他順應歷史潮流的進步政治主張和用人路線。文章所表現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賢的思想。李斯雖然政績卓越,但是通過這篇文章就能真正的看到李斯的另一面嗎?再看這樣一首詩:“臥聽鐘聲報夜深,海天殘夢杳難尋。舵樓欹側風正惡,燈塔微茫月半陰。良友漸隨千劫逝,神州又見百年沉。凄然不作零丁嘆,檢點平生未盡心。”這首詩歌讓人看了感覺情真意切,足以感受到憂國憂民的那種心情,內心世界對國家命運坎坷的不平與悲嘆,尤其是最后一句“凄然不作零丁嘆,檢點平生未盡心。”寫出作者要學文天祥一樣的英雄,但自己卻又心有余而力不足。至此如果不點明,你很難想到它是大漢奸汪精衛寫的。這便是“文品”與“人品”的背離,難道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能夠說“文如其人”嗎?
“當現實個性與創作個性未到達一致時就會出現‘文’和‘人’相背離的現象,現實個性往往會受到各種因素的束縛,也正因為如此才導致作家在文學創作時將重心傾向于創作個性。其實,文學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創作,有時也是一種自我精神愈合,作家也希望在文學的藝術天地里彌補現實的不足。”③文學創作是一種價值取向,也是創作者尋求的一個精神寄托的凈土。現實世界中,古往今來,無論是從主觀的作家創作個性與文學風格結合的復雜性來說,還是客觀地文學創作來說,要想達到理想境界的“文如其人”是相當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