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小伙伴們一起讀讀《瓦爾登湖》。
這本書不好讀,很多人都知道這本書很經典,但很多人都讀不進去,我也是在一次回到鄉下,無意中拿起這本書,隨便翻開一頁,突然覺得里邊的字句讀來滿口生津,從此才真正讀進去。
所以這本書不是非得從頭開始讀的,梭羅的文字其實非常鮮活,隨意打開一頁,就能展開一副美麗的畫卷,仿佛能聞到泥土的氣息,反而是開頭讀起來,比較晦澀難懂。
除此之外,讀這本書也需要了解一些關于這本書的知識背景。
《瓦爾登湖》的作者亨利?戴維?梭羅(1817-1862),美國作家、思想家、自然主義者,19世紀超驗主義運動(美國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羅主張人應該過一種有深刻內容的返璞歸真的生活,并且不能只是“坐而論道”,還應該“起而行之”。
1845年春天,梭羅在老家康科德瓦爾登湖邊林中建起一座木屋,從此開始了長達兩年多與自然和美共存的試驗。根據這段時間的所見、所聞和所思,他寫就了《瓦爾登湖》。
在《瓦爾登湖》中,梭羅用詩意的語言興致勃勃地描述了瓦爾登湖畔的自然風光,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變化,小到兩只螞蟻的爭斗,無不栩栩如生地再現于梭羅的生花妙筆之下。
作為藝術品的《瓦爾登湖》,在美國已被公認為現代美國散文的范本,《瓦爾登湖》的風格獨特,詩意盎然,曾被譽稱為“塑造讀者人生的25本書之一”(美國國會圖書館評語),“美國文學中無可爭議的6本或8本傳世佳作之一”(美國著名批評家評語),美國批評家伊拉?布魯克認為:“在過去的100年里,《瓦爾登湖》已經成為美國文化中春節天堂的同義詞。”
在當前環境嚴重污染、農村凋敝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讀這本書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喚醒了我們內心深處對寧靜田園生活的懷念,對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共同期待。
另外,細心的讀者會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發現這本書里很多中國風——中國古典美學和哲學深蘊其中。
除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9次引用孔子、孟子等先秦先哲儒家經典言論,我們還能發現很多道家的理念,諸如“天人合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等等,甚至在意境上,很多和中國山水田園詩派的“自然主義”較為接近。
從這本書中,我們能看到東西方文學在19世紀的一次融合。
1、我們讀《瓦爾登湖》有什么樣的現實意義?
(第一章前半部分,第1頁至第40頁)
2、隱居在瓦爾登湖的梭羅是怎么養活自己的?
(第一章后半部分,第49頁至第97頁)
3、為什么一個多世紀過去,《瓦爾登湖》的語言依舊“鮮嫩”?
(第二章,第三章,第98頁至第135頁)
4、梭羅為什么沒有住在村子里,而是選擇離群索居?
(第四章,第五章,第136頁至第170頁)
5、梭羅隱居生活中的兩件事:接待來客和種豆
(第六章,第七章,第171頁至第204頁)
6、瓦爾登湖和瓦爾登湖畔的村莊
(第八章,第九章,第205頁至第244頁)
7、瓦爾登湖畔的農場以及大自然更高的法則
(第十章,第十一章,第245頁至第271頁)
8、梭羅眼里的鳥獸都有了生命力
(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290頁至第310頁)
9、瓦爾登湖畔的冬天究竟有多美?
(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311頁至第362頁)
10、春天到了,梭羅要離開瓦爾登湖啦
(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363頁至第404頁)
我們究竟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我們有沒有勇氣像梭羅一樣,到大自然離群索居?相信很多人在讀完《瓦爾登湖》后,會對我們所處的生存環境以及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有所思考。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里寫道:
一顆在廣莫之野櫛風沐雨的小草,比在園林里被精心呵護的梅花,更知道幸福和自由的意義。
人世間的很多道理,終究只是道理。自然的很多道理,才能稱之為智慧。但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人,明白很多人世的道理,卻懶得去領會自然的道理。
放在哪個時代,我們都需要不斷調整我們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正是《瓦爾登湖》一個多世紀依舊備受推崇的原因之一。
砍柴土家農業重金屬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