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調》是由加拿大教學現象學研究者馬克斯·范梅南和李樹英教授合著的。這本書和以往我所讀過的教育方面的書截然不同,作者不是一味地講授枯燥的理論知識,而是通過一個個小故事的分享來讓我們理解生活體驗,感知教育的情調。讀完這本書之后,讓我醍醐灌頂,希望自己能夠學會機智地教育,成為一個有情調的教育者。
一個自尊心很強的小女孩測驗考試成績很差,便悄悄地把一個錯誤答案擦掉,再填上正確答案,然后去找老師改分數。老師隨即便看穿了女孩的心思,但并沒有直接點破,而是在她的試卷上加上分數,還說:“哦,也許是我錯了,有錯就改嘛!”還加了一句話:“人就該誠實,對嗎?”意味深長的話讓孩子不安了好一陣子,最后小女孩向老師坦白了自己的錯誤。
這是書中提到的一個案例,作者以此來說明何為“教育機智”。教育的機智是能夠非常細膩地理解這個孩子在這個時候的體驗,從而即刻回應“對這個孩子,此時此刻我該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它不僅僅是一門技巧,還是一種即興的、臨場的反應能力。書中這位老師用不經意的話讓孩子產生羞恥心,從而主動認錯,完美地展現了他的教育機智。
范梅南老先生說過:“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是教育管理人員進入孩子的體驗世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一種特殊才能,它與我們為人處世的方式有關系,既來自心靈也來自頭腦的知識。教師這個職業與其它職業的不同之處在于,教師接觸的都是一個個活潑又可愛的孩子,因此教師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優秀的教師不僅僅要具備高水平的教學能力,更應該具備教育的敏感與機智。那么我們該如何培養自己具有這種能力呢?
作為未來的教師,我們要具備一定的敏銳力,但這種敏銳力有的是天生的,有的則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累積經驗。回想從前的課堂,老師不僅僅教授知識而且還會給予我們人生方向上的指引。這種做法都是不自覺的、習以為常的,這就是教育敏感。另外,我們要學會看懂眼神,眼神不僅能傳達整體情緒,還能反映一些微妙的意味教。觀察體會眼神的過程,歸根到底是了解學生最真實的、不加掩飾的想法。教育機智同等也是學不來的,它和經驗有關,和人的學識有關、也和價值觀有關,更和一個人是否愿意為教育教學奉獻有關。歸根結底教育機智和教育敏感性是一個好教師必須要學會的但是永遠也學不完的,而我們也只能慢慢摸索而前行。進入孩子的體驗世界也就是我們不能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問題,而是要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想什么樣的方式是他們可以接受、樂于接受的。
儒家思想對中國人影響很大,其代表人孔孟主張“仁愛”。而孔子不僅僅是儒家代表人物,他還是我國第一位教育家,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些都是仁愛思想的表現。教育需要大愛思想,在于范圍的寬泛性,我們要愛教師這一職業,愛所教的科目,愛教育所衍化的一切。這種愛還具有內容上的包容性,包容學生的錯誤、包容工作的繁瑣……這種愛不僅僅是說說而已,是要行動起來的,在實踐中不斷地讓學生成長,也讓自己成長。
世上沒有相同的一片雪花,同樣,世上也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具有獨特性,不同的孩子即使在相同的處境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反應。當我們注意到這點時,它就能引發我們的思考。當我們試著去尋找教育的普遍規律時,很容易忽視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我們既要學習教育學理論,更要看到個體。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觀察、聆聽具體情境中的某個具體的孩子或某群具體的孩子們,和他或他們進行互動,給予他或他們反饋,進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性。有了豐厚的思想基礎,我們和孩子們相處的敏感性和機智性才能不斷地提高。
作為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風;作為老師,都想讓自己教的學生青出于藍。但其過程往往讓人力不從心甚至事與愿違。成人總是不自覺地在給孩子做出榜樣,對孩子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當成年人不再僅僅是孩子們努力模仿的行為榜樣,而成為真正的榜樣,以身示范教給孩子們正確的價值觀時,對孩子們的人生就起到了教育作用。我們就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老師,機智 的老師,總是在引導學生去認識自己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應該怎樣做人。
教育學是一門復雜而細膩的學問。孩子們對情緒和氣氛的每一點變化都很敏感。教育學指向的是一種能積極地分辨出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什么適合、什么不適合的能力。我們很難說這里存在著一些具體的規定或一般性的原則。更多的是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及時進行反思和總結。通過不斷地反思,我們會逐漸形成一種反思力,這種反思力能提高我們對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們在面對具體教育情景時做出機智的行為。
教育的情調是什么?在我看來,教育的情調是用我們的愛在教中讓孩子成長,在育中讓學生成人。讀完這本書后,我收獲頗豐,希望自己今后能將從書中獲得的啟發應用到之后的教育教學中,不禁感慨教師之道任重而道遠啊!用書中最喜歡的一句話來作為結語吧!“教和育不是為了未來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應該讓我們與孩子相處的生活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