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時候看雜志,讀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阿拉伯,一位男子因為身患眼疾而雙目失明,每天陷入在無邊的黑暗里,萬念俱灰,痛不欲生。
他的美麗善良的妻子不忍看到他這樣,也是每日心如刀割,以淚洗面。
但在悲慟之余,她做出了一個驚駭世人的決定:為自己的丈夫,獻出自己一只美麗的眼睛!
理由很簡單:只想讓你看見我!
不久,男人終于重見光明。
世人本以為,這個壯烈而又美好的愛情故事,終于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但事實卻完全與人們想象背道而馳。
最終,這個男人竟因為獨眼妻子的丑陋,而拋棄了她。
其實,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管你信不信,事實上,每個人都是喜歡姣好容顏的,哪怕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看到年輕漂亮的姑娘和阿姨就會露出微笑,而看到長相棱角分明的男性和年齡大的老人就會沒那么喜歡。
兒童時代更甚,人類幼崽開始懂得通過一個人的外表和長相,來判斷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雖然這判斷往往并不那么準確,但這依舊是首要標準,并且亙古不變。
可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外貌黨”,也是天生的。
盡管我們常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在人際交往中,不可否認,外貌的影響的的確確是我們考慮的第一要素。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來看,這叫“首因效應”,也被叫做第一印象。
意思是說,在行為過程中,最先接觸到的事物會給人留下深刻的認知,而這種認知和感知會影響人對整體事物的后續判斷。
比如面試時,長相俊美、口齒伶俐的男孩女孩們,往往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印象往往是好的,讓人覺得,他們或許其他方面也會出類拔萃,優于他人,讓人想從更多方面了解和試探,這也就使他們有了更多表現和展示自己的機會。
而對于那些面容一般,言談木訥的年輕人來說,往往就沒大有這樣的機會,他們很大幾率會在第一關就被直接PASS。
因為真的很少會有人有時間和耐性,透過你普通的外表去了解你的內在。所以,即使再有才華,但卻很可能連展示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第一印象往往不總是那么準確,經常會偏倚。而這種偏倚被我們稱作“光環效應”,意思是說,我們對一個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常常以偏概全。當一個人的一方面好,我們往往會認為,他的其他方面也都很好。
而高顏值的人,往往是自帶光環的,這就很容易讓人忽略掉他其他的缺點。
看過一個小品,忘了叫什么名字,大概是講:一個姑娘在公共場所遇到了扒手,但她一直認為是一個長相其貌不揚的小伙子。對于他的善意提醒,姑娘也始終嗤之以鼻,并對他惡言相向。
而真正的小偷是個高大帥氣的年輕人,但姑娘卻因為他帥氣的外表始終對他萬般信任,甚至芳心暗許。當小偷誣陷那個善良的年輕人時,姑娘竟然沒有絲毫懷疑。
盡管結局是好的,善惡終有報,但不難看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依貌判斷人品、善惡,是一種再普遍不過的現象。
這兩天,我的右眼結膜大面積出血,導致幾乎半個眼球都是血紅的顏色。
不得不說,這的確有點可怕,連我自己照鏡子時,都被嚇到了。
早上起床后,我只問了小玙兒一句:貓呢?
她回頭看了我一眼,立馬捂著眼睛跑開了,逃一般的。一邊逃還一邊說:你別跟我說話啊,求你了!你太嚇人了!你最好不要待在咱們家里了,太可怕了。
頓時,我的心被狠狠地刺痛了。雖然我可以理解,一個孩子看到這場景的心情。
工作依舊不能耽誤,下午我照常去給孩子們上課。
可是他們今天的表現很反常,本來上課時都是聲音洪亮,狀態積極,但今天正堂課下來,孩子們都是怯怯的,連朗誦的聲音都變小了。
終于,有一個小朋友忍不住問了我:老師,你的眼睛怎么了?
我認真解釋了以后,以為他們的狀態會有改善,結果還是一樣,怯怯的狀態一直持續到最后一分鐘。
我有點難過。雖然我可以理解,但我還是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