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很焦灼。一批孩子們在學校接受到的托福教學十分簡單粗暴。教師上課使用的教材不知出處,十分隨意。聽力課堂就是他一個人站在講臺,從頭到尾一遍又一遍的播放音頻,不給學生配套的文本和題目,也不做任何導入和講解,就是讓學生們像機器一樣反復聽。每篇聽力聽三十遍甚至四十遍。結果,花了大量的時間,學生們不僅沒有聽懂,而且身心受到巨大的折磨。
我聽到這個故事非常惱火。如果這位老師自己也在學第二外語,并且水平基本上處于入門級,他的老師也用這樣的方法教他,他會不會煩躁,會不會困惑?甚至聽到最后,會不會覺得錄音設備里發出的聲音就像噪音一樣,折磨著耳朵和靈魂。
我故意取了這么個做作的標題,倒不是說真的要像圣母一樣。教師們只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有自己的生活。我想強調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責任和愛。它們會令教師們不由自主地思考:到底怎么教學才是對孩子最合適的,是真心實意為孩子的將來考慮。所以,我的“圣母心”其實是“同理心”。
教師是一個需要強烈的同理心的職業。
同理心是什么?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同理心是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與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個人認為,百度百科上這個解釋還是比較完整的。
看這個解釋,上述那個故事中的老師完全不具備這份同理心。他沒有體會高中生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們的感受,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和處理教學。當學生提出請求時,他用一句“我講了就浪費了教材”這樣的話便剝奪了學生應該享受到的專業的教學幫助。
當教師們站在講臺上,首先應該感到的是一份責任。無論是在知識上還是認知上,都應該帶給學生正能量,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學生們在有了成就感的基礎上變會感受到充實和快樂。就算做不到讓孩子們享受學習,也至少讓他們不覺得這是折磨。如果一個學生認為學習是不可完成的任務,這是老天折磨他們的劫難,那這個教師太失敗了。
作為踏入社會多年的成年人,我們都知道學習是終身的事情。如今的社會日新月異,各種新技術新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出,如果一個人在學生時代就把學習當作是劫難,對學習深惡痛絕,那么他的一生能有多大的發展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學設計和對學生的同理心是不是顯得極為重要了呢?
我們大多數時候都喜歡把“學習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習要刻苦”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卻沒有努力成為有“主觀能動性”“刻意練習教育技能”的家長和教師。作為家長,我們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并沒有多努力,只求平平庸庸,卻希望孩子能非常優秀;作為教師,我們認為教學就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至于對方能不能接受,怎樣接受,就不愿意費心思去琢磨。這樣的我們,是不是太不合格的長輩了呢?
如果您沒有一顆上進和博愛的“圣母心”,還是不要來教師界混飯了吧。如果您真的喜歡這個行業,那么在要求學生積極配合,主動學習的同時,也應該提升自我,升級認知。所謂的“教學相長”從來不應該只是一句空話,而應該落在實處。就像每一位家長教師要求孩子們做功課和行動一樣,成年人更應該帶頭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