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邶風.燕燕》釋解
正文: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之子于歸,遠于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朱熹詩集傳10
? ? 燕燕于飛、差【初宜反】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興也。燕、鳦也。謂之燕燕者、重言之也。差池、不齊之貌。之子、指戴嬀也。歸、大歸也。莊姜無子。以陳女戴嬀之子完、爲己子。莊公卒、完卽位。嬖人之子州吁弒之。故戴嬀大歸于陳、而莊姜送之、作此詩也。)
燕燕于飛、頡【與絜同】之頏【與杭同】之。之子于歸。遠于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興也。飛而上、曰頡。飛而下、曰頏。將、送也。佇立、久立也。)
燕燕于飛、下上【上聲】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興也。鳴而上、曰上音。鳴而下、曰下音。送于南者、陳在衛南。)
仲氏任【平聲】只【音紙】、其心塞淵【葉一均反】。終溫且惠。淑愼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賦也。仲氏、戴嬀字也。以恩相信、曰任。只、語辭。塞、實。淵、深。終、竟。溫、和。惠、順。淑、善也。先君、謂莊公也。勖、勉也。寡人、寡德之人。莊姜自稱也。言戴嬀之賢如此。又以先君之思勉我、使我常念之而不失其守也。楊氏曰、州吁之暴、桓公之死、戴嬀之去、皆夫人失位、不見答於先君所致也。而戴嬀、猶以先君之思勉其夫人。眞可謂溫且惠矣。)
譯文燕子飛翔天上,參差舒展翅膀。妹子今日遠嫁,相送郊野路旁。瞻望不見人影,淚流紛如雨降。燕子飛翔天上,身姿忽下忽上。妹子今日遠嫁,相送不嫌路長。瞻望不見人影,佇立滿面淚淌。燕子飛翔天上,鳴音呢喃低昂。妹子今日遠嫁,相送遠去南方。瞻望不見人影,實在痛心悲傷。二妹誠信穩當,思慮切實深長。溫和而又恭順,為人謹慎善良。常常想著父王,叮嚀響我耳旁。
注釋燕燕:即燕子。差(cī)池(chí)其羽:義同“參差”,形容燕子張舒其尾翼。瞻:往前看;弗:不能。頡(xié):上飛。頏(háng):下飛。將(jiāng):送。佇:久立等待。仲: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任:信任。氏:姓氏。只:語助詞。塞(sè):誠實。淵:深厚。 終…且…:既…又… ;惠:和順。
淑:善良。慎:謹慎。先君:已故的國君。勖(xù):勉勵。寡人:寡德之人,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鑒賞
《燕燕》全詩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別情境,后一章深情回憶被送者的美德。抒情深婉而語意沉痛,寫人傳神而敬意頓生。
前三章開首以飛燕起興:“燕燕于飛,差池其羽”,“頡之頏之”,“下上其音”。《朱子語類》贊曰:“譬如畫工一般,直是寫得他精神出?!标柎喝?,群燕飛翔,蹁躚上下,呢喃鳴唱。然而,詩人用意不只是描繪一幅“春燕試飛圖”。而是以燕燕雙飛的自由歡暢,來反襯同胞別離的愁苦哀傷。此所謂“譬如畫工”又“寫出精神”。接著點明事由:“之子于歸,遠送于野?!备赣H已去世,妹妹又要遠嫁,同胞手足今日分離,此情此境,依依難別。“遠于將之”、“遠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見離情別緒之黯然。然而,千里相送,總有一別。遠嫁的妹妹終于遽然而去,深情的兄長仍依依難舍。這里詩歌運用藝術手法表現出感人的情境:“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佇立以泣”、“實勞我心”。先是登高瞻望,雖車馬不見,卻行塵時起;后是瞻望弗及,唯佇立以泣,傷心思念。真是兄妹情深,依依惜別,纏綿悱惻,鬼神可泣。這三章重章復唱,既易辭申意,又循序漸進,且樂景與哀情相反襯;從而把送別情境和惜別氣氛,表現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讀。
? ? ? 四章由虛而實,轉寫被送者。原來二妹非同一般,她思慮切實而深長,性情溫和而恭順,為人謹慎又善良,正是自己治國安邦的好幫手。她執手臨別,還不忘贈言勉勵:莫忘先王的囑托,成為百姓的好國君。這一章寫人,體現了上古先民對女性美德的極高評價。在寫法上,先概括描述,再寫人物語言;靜中有動,形象鮮活。而四章在全篇的結構上也有講究,前三章虛筆渲染惜別氣氛,后一章實筆刻畫被送對象,采用了同《召南·采蘋》相似的倒裝之法。
《燕燕》之后,“瞻望弗及”和“佇立以泣”成了表現惜別情境的原型意象,反復出現在歷代送別詩中?!皝辛⒁云钡摹皽I”,成為別離主題賴以生發的藝術意象之一。
創作背景
關于這首詩具體的創作背景,《毛詩序》記載是“《燕燕》,衛莊姜送歸妾也。”,是衛莊姜于衛桓公死后送桓公之婦大歸于薛地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