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喜歡用“火焰”來形容戀愛關系,想來這個比喻也的確貼切。情濃時很熱烈,激情燃燒、貪濫蔓延;情逝時很殘忍,燃燒殆盡、灰燼散去。而朋友關系,卻不能如此泛濫,用“素淡”來比喻似乎更合適。“素”通俗來講就是“白”,同白紙一樣,不需要濃墨重彩,否則會顯得不干凈。淡雅、白凈、通透,我中有你、你心有我,不近不遠、不急不躁,這樣就很好。
可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當下的朋友關系卻添上了很多色彩,讓人看不清,也看不明。
01
早些時候,我看到一篇小短文是說人在急需用錢時最能考驗友情,這篇短文可能很多人看過,因為曾經火過一段時間。筆者為了考驗朋友,就向每位朋友各發了一條短信,短信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我給他們每人發了一條內容差不多的短信:我現在遇到點麻煩,需要問你借X萬塊錢,一個月之內歸還。如行的話給我電話,不行就發個信息吧,也不要緊,我等你答復。
這位筆者考驗的結果是很多平時看起來關系好的朋友以各種原因為由沒有借錢,反而是一位平時沒什么交情的朋友答應借錢。筆者的結論就是:“錢”最能考驗朋友關系。
很多網友看完這篇文章之后都唇唇欲動,都想借用這種方式來考驗自己和朋友的關系。
然而,我看完之后內心卻是拔涼的,不是因為不借的朋友,而是這名筆者的做法以及效仿這種做法的網友,以及他們的心態。朋友不借錢就不是朋友?但有沒有想過,朋友不借錢的原因?可能是朋友當時也需要用錢,并沒有多余的錢可以出借;或者是朋友本來就沒有這么多錢……
很多事情都需要量力而行,朋友之間也需要相互體諒。如果僅僅以借錢與否來衡量朋友關系,實質上也說明了你本身就是不值得深交的朋友。
西方有一句諺語:“急需或困乏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這句話未免有些膚淺。因為人在急需的時候最需要的并不是朋友這個人本身。朋友有錢,我們需要的是他的錢;朋友有米,我們缺的是朋友的米。那時,我們就將朋友當成了可利用的工具。而此時,我們對朋友的滿口善話,也是心存不良,其實是有別的作用。如果朋友此時沒有給我們想要的東西,那朋友的胸襟、風趣、才華、品格,我們都無心再欣賞。幾年積累的友情隨即也化成灰。
是否覺得有些可笑?人在困乏時,竟將朋友當成了斂財的工具,他的竟也成了我的?此時又跟強盜做派有何區別?
《水滸》里宋江道:“人情,人情,在人情愿!”這是至理名言。
02
很多人看了熱播劇《我的前半生》之后都在感嘆有個強大的朋友是多么重要。的確,良師益友,可以出謀劃策,人生路也走得順暢些。唐晶和賀涵都是年薪百萬甚至是千萬的高級精英,但并不是直接拿錢給羅子君,而是授人以漁。
唐晶對羅子君說了這么一段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女人必須具備自力更生的能力,否則就只能讓身邊的男人像古代一樣三妻四妾了,因為那年代的你取悅了人家,人家賞給你的。這種依附關系一旦建立了,你還談什么情感平等。我鼓勵你去找一份工作,不管錢多錢少,你賺回來的是一份尊嚴。
你說,唐晶沒有錢么?肯定不是。唐晶不直接給羅子君錢,那她倆就不是朋友了么?拋開后面的情情愛愛不說,人家閨蜜的關系“鐵”著呢!你說,當時的羅子君不缺錢么?從富太到單身母親,三十多歲毫無一技之長,這是缺錢呢?還是缺錢呢?
人在困惑時,授人以漁比授人以魚才更重要,這也才是真朋友。
03
說這些,不是想表達朋友困乏時不能給予物資上的幫助,而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量。朋友之所以能成為朋友,是能夠相互諒解,我心有你,你能懂我。能給你物質優厚的不一定是朋友,而朋友間的交情也不能拈斤播兩來講。
特別喜歡錢鐘書形容朋友的一段話:“真正的友誼的形成,并非由于雙方有意的拉攏,帶些偶然,帶些不知不覺。在意識層底下,不知何年何月潛伏著一個友誼的種子;咦!看它在心面透出了萌芽。在溫暖固密,春夜一般的潛意識中,忽然偷偷的鉆進了一個外人,哦!原來就是他!”
不奢談交往,真情都在素心,這是一種很微妙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