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一開始,很熱切地借了這本書,抱了一種功利的想法——期望它能給我切實的指導和全面的理論——好像得了一套盔甲一樣的,能夠用來武裝自己的語文教學認識。當然很遺憾,初讀很失望,書里是一篇一篇的單篇文章,每篇當然都有見解和作者的熱切的期望和誠懇的建議(尤其是第一輯),可惜對我就顯得散亂,很是打擊了我“求門路”的心。于是就粗粗一讀,隨即放下。還不免慨嘆,葉先生的書不適合我讀。
這兩天又讀了錢夢龍先生的《錢夢龍與導讀藝術》一書,感覺受益很多,但也有點囫圇吞棗的意思,其實其中的微妙關節我是沒有實踐 ,不經辯難的,并不能多深入地體會其中的高處。但回過頭來,再讀葉圣陶先生的《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忽然有了點豁然開朗之感——兩位先生對于語文教學的認識,課文和課外閱讀的認識,課堂教學的流弊和建議都有諸多合拍之處,雖然兩人所處時代,年齡差距甚大,但是,英雄所見略同啊!正如人所說——“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世說新語 政事》)
其實我還是只讀了第一輯,還是速讀。又可能以后還會借出這本書再研讀,但就我目前的認識水平看,到此為止了,暫且記錄下我的閱讀收獲。
首先,葉圣陶先生是基礎語文教學的先驅和大家,救我目前的認識來看,現在的語文名師,他們的語文教學思想,有很大一部分可以祖述到葉圣陶先生這里來,當然,我上面的一番話還是有效的,不一定一定要從葉圣陶這里發源,但殊途同歸,因為方向正確,所以持有的觀念,走的路總是一致的。但葉圣陶先生在二十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左右就對語文教學有了如此本質和清晰的認識,對于語文教育流弊有了如此深刻的批評,不能不說是我們現代基礎語文教學的先驅一樣的存在了。
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葉圣陶先生是持工具論的觀點的,這種工具論,是指向現實生活的,是指向實際人生的需要的。追求的是學生學習了語文,能獲得一種獨立閱讀的能力與興趣,能有適用于其后一生的閱讀能力;能學到寫作的方法,得著實際切用的寫作的訓練,能夠寫作普通的社會需要的文章,比如書信報告之類,也能用筆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從這個角度說,語文是工具,是生活的工具。每種理論的提出與倡導,都有著時代的背景,也大都有自己內定的反對的對象。葉圣陶先生的“工具論”也有它反對的對象。他主要是針對當時讀古書的舊式教育的古典主義(不問現實,一味讀書)、利祿主義(讀書求功名)、應對考試等等,所以,葉圣陶先生的工具論是有指向的,且他強調的也是指向性。我覺得這一點的提倡很好。尤其是結合他的教學法來談,提工具論也很切當。
再說語文教學法,還是先說流弊。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講讀法的流弊,說實在的,現在還很多,他在解放前就指出了,但很遺憾,我所接受的還是這種講讀法,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呂叔湘先生在《序》里說:“現在有很多問題表面上是新問題,骨子里還是老問題”,確實如此,所以葉圣陶先生的書,至今讀起來,感覺還很鮮活,他的批評,還很切實用。
針對這種講讀法的流弊,有一個認識的問題。就是語文的本質是什么?語文學科到底要達成什么目的?只有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了,教學法才有正確的出發點。正是基于語文的“工具性”,是讓學生學會閱讀與寫作,所以,葉圣陶先生反對講讀式教學。很簡單,這種教學是不利于學生獨立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的。學生唯有動“天君”,唯有自己動手動心,才能真正有所學,而不只是靠聽一聽、記一記就好了。那怎么才能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動心,學會學習呢?在這里,葉圣陶老師和錢夢龍老師的方法非常相像——都是采取讓學生先自讀,然后老師組織討論(錢夢龍老師稱之為“教讀”),通過師生、生生相互辯難,來加深認識,提高語文讀寫能力。自讀也不是放任自流的自讀,也是有教師的引導與方法的,這一點又和錢夢龍老師的方法相仿(所以,我讀這本書,實際是把錢夢龍老師的書當成了導讀)。可見,真正正確的思想,道路,都是一致的。也可以說“德不孤,必有鄰”。(也很有意思的一點是,錯誤的思想和方法竟然也能上百年而如出一轍,死不悔改,可見錯誤的方法也有強大的生命力,為什么?該怎么從根本上糾正,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再一個,是關于精讀(課文)和略讀(課外)的問題,這一點,名師又都是一致的見解。就是精讀要做到精,讓學生每課有收獲,能學到方法。略讀要放得開,老師要有引領,比如葉圣陶先生說,老師不止要開列書目,還要在課上做略讀組織與指導,開讀書討論會等;錢夢龍先生向學生推薦自己讀書的經驗心得,李鎮西老師直接給學生讀書,師生互相薦書。可見,精讀略讀相結合是一個很好的、也必須走的學習語文的法子。
寫到這里,我覺得我對葉圣陶老師的思想認識真的很淺薄,能被我轉化的,只有皮毛,并且在我的轉述與回憶中,失真的、不透徹的想法也夾雜其中,現在我覺得,我一翻葉老師的書,就會忍不住改動我的文字了,但一改動,又有點“食古不化”的感覺,所以暫時維持原樣吧。等待著我再讀葉圣陶先生的著作,再有所感的時候,繼續我的思想前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