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很正常的一種情緒,可是當這種情緒持續的時間過長時,它會開始影響你的生活:過度敏感、失眠、社交恐懼……這個過程在不知不覺中就發生了,很多人還沒來得及反應就陷入到焦慮的困境中。改變焦慮失衡的狀態,首先需要認識焦慮是什么,它如何影響個人的生活和狀態。在正確認識的前提下,才能找到有效的方式去解決過度焦慮的問題。
英國作家卡爾·弗農曾經被焦慮癥和抑郁癥折磨了15年,在這個過程中,他嘗試了市面上各種治療方法都沒有好起來。但是他沒有放棄,不斷摸索、總結,最終創造了一套獨特的方法,他把這些方法寫在了《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一書中。
《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通過卡爾·弗農個人前半生的經歷,闡述了他焦慮的來源,以及焦慮給他帶來的深刻痛苦。在這些經歷中,卡爾·弗農意識到,焦慮可以進行再平衡,但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你加強練習、調整心態,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行動和心態上共同改變。
一、暴露你的焦慮
1. 戰斗還是逃跑
當人經歷壓力后的兩秒鐘內人體發生的變化, 這一階段,人體會釋放一種叫作腎上腺素的化學物質到血液中。這種反應被稱為“戰斗還是逃跑”反應,因為他們準備讓你與恐懼的事戰斗或者開溜。不管是什么危險,都會有這個反應過程產生。
例如,有一天晚上,當你準備入睡時,房子里傳來了異響,極有可能是小偷入室偷盜。此時你整個人都緊張起來,啟動了“戰斗還是逃跑”反應。在面臨威脅或恐懼時,這是一種正常的反應,能給予你特有的力量。
但是,焦慮的人會濫用“戰斗還是逃跑”反應。在入室偷盜事件發生后,每天晚上入睡時,都在擔心是否會再次發生這種事,導致過度敏感引發失眠。過度焦慮的人和一般人區別就在于此,他們會將特殊情況當作日常情況,循環恐懼,最終心力憔悴,引發身體上的不適。
2. 頭腦中的焦慮
小時候我們背誦過的古詩文,長大后依然記得很清楚,因為大腦有強大的記憶功能,會用你習慣的方式進行思考,焦慮也一樣。當你長時間處于焦慮的狀態中,大腦就會習慣這種模式,于是當你面臨任何事情時,大腦都會啟動“如果……怎么辦?”這種高度焦慮的思考模式。焦慮持續的時間越長,這個習慣越頑固。
習慣用焦慮模式思考的大腦,失去了自動駕駛功能,這里的“自動駕駛”代表你的潛意識。一般人開車的時候,不知不覺到了目的地,過程中的掛擋、轉向、踩剎車等動作,在潛意識的作用下就完成了。高度焦慮的人開車時,因為害怕出事故,每一個動作都給予了高度關注,因而在整個駕駛過程中,大腦一直處于緊繃狀態。
你能想象做任何事情都緊繃著的狀態嗎?這樣我們不可能變得自由和快樂。大腦需要適當的放松,通過使用自動駕駛狀態來減輕壓力。要想啟動自動駕駛,需要讓大腦感到足夠自信和少些焦慮,否則你越想使用它,它越難以啟動。
3. 你真正害怕的是什么
當你因為焦慮而產生各種失調問題,壓力、擔憂、驚恐、抑郁等等,這一切都與恐懼相關。恐懼推動著你做所有事情,例如,因為害怕失業,即使壓力很大備感焦慮,你仍然選擇去上班;擔憂考試發揮不好,害怕辜負父母的期待,但你不會不去參加考試。其實這些都是不得不做的事,而恐懼是你給自己創設的一種感受。
我們再將恐懼這種感受進一步解析,來看看你真正害怕的是什么。例如,你可能認為自己害怕的是打雷閃電,其實你真正害怕的是被雷劈到的后果。同樣的,你恐懼的不是焦慮,而是焦慮的后果。
焦慮時,先問問自己:“我在害怕什么?”將害怕的事物層層拆解,你會發現自己的恐懼往往可以歸結為兩點:死亡(Death)和他人(People),卡爾·弗農稱之為DP規律。
高度焦慮的人太輕易將某事物視為生存威脅,因此也更常處于對死亡的恐懼狀態中,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和情感。人類是群體性動物,需要被集體接納,希望得到他人認可:當眾演講讓你感到焦慮,因為你害怕在眾人面前出丑;買時尚的衣服,因為擔心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
面對DP規律,卡爾·弗農勸解大家要學會接受不可避免的事,把時間用在美好、重要的事情上。因為害怕被孤立,對自我進行了設定,也被他人施加了壓力,這時候應該由自己來主導自己的情緒。
二、轉移對焦慮的關注
1. 理性思考
在焦慮面前,一個人所有不理智和怪異的想法都會被大腦接受,讓你越來越偏移理性的軌道,而大多數恐懼和焦慮都基于完全不理性的想法。例如,有人害怕乘坐飛機出行。然而,飛機是最安全交通方式之一,每年的航班超過兩千萬架次,即使出現過航空事故,有需要時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飛機出行。因為人們會基于現實進行理性思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情況。
我們每天都在和概率打交道,一般人都相信自己站在大概率這邊,而高度焦慮者總會盯著低概率的一邊,害怕飛機事故、擔心走在街上被搶劫、恐懼被陌生人傷害……焦慮催生了各種不理智的想法,最后導致自己不敢邁出家門,困在所謂的“安全區域”中。
要克服被焦慮主導思想的情況,請調動你的理性思維,不要盯著最壞的情況,事實上情況很少變得那么糟糕。理順現實情況后,將消極想法轉為積極成果,不再任由焦慮催生各種怪異的念頭。
2. 代表療法
代表療法指的是運用某一物體或情緒來代表對你重要的事物,可以是一張照片,一首歌或一個視頻。代表療法可以幫助你構建積極的記憶,聯系起對你重要的事物,需要時,這些事物能帶給你力量。
重要的事物能讓你充滿感恩之情,感恩帶來了心靈的滿足感,這是克服焦慮和抑郁的良方。焦慮時,代表療法是最簡易、便捷、及時的方法。
3. 外在影響內在
身體語言可以反映心理狀態,手舞足蹈的人,我們可以看出他很開心,而一個焦慮的人的外在形象往往是垂頭喪氣、愁容滿面的,這種消極的肢體語言還會助長原有的消極情緒。
心理狀態會影響身體語言,反過來,身體語言也會影響內在情緒。如果想要驅逐內心的陰霾,可以試著從外在上進行改變。當你焦慮時,請試試這兩件事:1)微笑,2)抬起頭。
微笑會欺騙你的大腦,讓你認為自己的快樂的。一開始可能會感覺不自然,所以要多加練習,通過改變你的外在表現來改變你的內心感受。也許要內心快樂起來沒那么容易,但是通過簡單的外在調整就能收獲喜悅之情,何樂而不為呢?
三、 行動起來平衡焦慮
1. 再平衡刻度表
《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提供了一個再平衡刻度表:
刻度7:恐慌
刻度6:高度焦慮
刻度5:高于正常水平的焦慮
刻度4:平衡
刻度3:低于正常水平的活力
刻度2:低活力
刻度1:嗜睡
平衡是最理想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焦慮和活力都處于正常水平。平衡不代表沒有焦慮,焦慮是必要的一種情緒,適當的焦慮給予了你前進的動力。處于平衡狀態的人,身心是自由的,既有專注的事業,也有獨特的放松方式。
高于平衡刻度的是過于焦慮的狀態,從平衡到恐慌,焦慮的程度不斷加深,如果不及時進行調試,短時間內你的狀態就會從刻度4升到刻度7。例如你家里鑰匙丟了,鑰匙剛丟時導致你進不了家門,在包里、車上怎么也找不到鑰匙的沮喪情緒讓你產生了高于正常水平的焦慮(刻度5);接下來的幾天,你對于自己新配好的鑰匙倍加關注,一天要拿出鑰匙來看好幾遍,以確認它沒有丟,此時你進入了高度焦慮狀態(刻度6);在這個過程中,你時不時想起那把丟掉的鑰匙,擔心撿到鑰匙的人會進入你家進行偷盜,高度焦慮持續發展,你經歷了第一個驚恐發作(刻度7)。
過度焦慮的人也會出現低活力的狀態,由于不想面對外面的世界,想通過睡眠逃避一切,但是入睡并不是那么容易,這就產生了作息日夜顛倒的情況。不科學的作息狀態讓人頹靡不振,變得嗜睡,出現了抑郁的狀態。
2. 獲得再平衡的十項行動
由于平衡的重要性,卡爾·弗農列出了十項有助于再平衡的行動,包括:
1)直面焦慮癥和抑郁癥
2)檢視生活方式
3)關注環境
4)控制飲食
5)堅持運動
6)固定日程
7)為未來打下基礎
8)停止依賴
9)解決服藥問題
10)保持平衡
這十項行動針對生活方式和心態進行改變,它們是平衡生活的關鍵所在。健康的生活狀態是心理健康的基礎,焦慮的人傾向于陷入自己設定的世界里,但是打敗焦慮需要我們走出去,去接觸外面的世界。吃健康的食物、保持運動、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都能帶來好心情,讓焦慮對你無從下手。
3. 從最容易堅持的行動開始
焦慮是一種狀態,只有你自己可以改變這種狀態,轉移對焦慮的關注,給自己的大腦放松一下,只靠心理暗示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行動起來。刪除一個文件最徹底的方式是用另一個文件代替它,消除焦慮狀態,最有效的方式是用積極的狀態代替它,而積極的狀態需要你用行動來獲取。
在卡爾·弗農提供的十項行動中,如果你很難每一項都做到,那就從最簡單的一項行動開始。可能你都忘記了自己曾經如此熱愛運動,去健身房揮灑汗水,給自己一個強健的體魄吧。在健身的同時,也許你會遇到積極向上的人,他們會吸引你也變成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為了保持身材,你開始戒掉那些垃圾食品,健康的食品帶來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讓你的心靈更加充實。
總而言之,一旦你開始改變了,生活方式會起到連鎖反應,當你把改變計劃一項一項地完成了,會發現自己很久沒有焦慮了,你的生活開始回歸平衡狀態,久違的自由與快樂重新降臨于你。
《我是怎樣擺平焦慮的》帶領大家正確認識焦慮,分析焦慮背后的恐懼來源,最后提供了簡單易行的方法幫助克服焦慮。為了實現焦慮再平衡,回歸自由快樂的生活狀態,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開放的心態是基礎,而這一切需要付出努力,所以請行動起來,走出“舒適區”,只有你自己能帶領自己走出過度焦慮的困局。
作者簡介:棠下三角梅,書評人一個,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