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避免做高效而無效的事中我們提到了某公司高管上班的一天,看似忙碌而充實,并且高效的讓人佩服,可往下看看相信不少朋友也是如此高效,為自己鼓掌,達不到的請獻上自己的膝蓋:
某高管的一天
7:00 起床
7:50-9:00 開車上班
9:00-11:00 周例會
11:00-14:00 重要業務洽談
14:00-14:30 部門下面中層溝通
14:30-15:00 回未接來電(未備注的不回,響鈴不夠14聲的不回)
15:00-17:00 終面4個應聘者 (人力部門從200個里精選的4個精英)
17:00-18:00 安排晚上產品線上推廣(考慮到下班后的時間更多人在微信上泡著)
18:00-21:00 推廣數據跟蹤部署應對策略
21:00-21:10 晚飯(微波爐熱了N次)
21:10-21:30 集中回復郵件(幾十封中選擇處理幾封)
21:30-22:10 開車回家(不堵車了比早上用時少)
22:10-23:00 自由支配(看看書,畢竟妻子已經帶孩子睡了)
23:00 睡覺(明早還要七點起床)
那么問一句,這位高效的高管可支配的時間是多少?
時間付出了這么多,晉升了嗎?收入增加了嗎?幸福感變多了嗎?家庭和諧了嗎?
接下來我們突破三個認知:
突破認知1:做有效動作
無效果的動作只是自嗨!快和慢只是量變,有和無才是質變。有什么用?砍掉70%的無效動作,可以讓可支配的時間多3倍!來接下來看一下同樣一個高管進化的一天:
1.例會超過2個小時大多是廢話和重復。答案:是
2.客戶洽談是否可以授權給部門總監。答案:可以
3.公司的招人是因為真的需要還僅僅是財務有此預算?答案:為了招人而招人
4.確認下產品是否已經完善到可以推廣。答案:產品還需進一步完善才能推廣
當進行動作之前進行思考,只做有效動作,那么進化后的一天可以是這樣的:
突破認知2:走有效路徑
每個人都面臨著職業目標是做高管好還是創業好,是去大公司好還是去創業公司好,是在北上廣熬還是回老家好。到達同樣的目標,需要我們去選擇有效的路徑。如果都是無效路徑,那么走來走去都是在原地兜圈子。
來看一下高管的日程安排中的某一項,因為下面部門的某一項事務中層總監遲遲沒有完成,所以需要去不斷的溝通對接以確定下面的任務和事項。那么如果深入思考,就會發現以后換別的事項,他同樣是做不好。付出再多的時間做的也都是無效功,那么高管應該怎么做呢?對,辭去這個沒有能力的中層總監。所以再一步進化后高管的一天應該是這樣的:
突破認知3:認識時間的本質
時間的本質就是管理生命。通過做有效動作和走有效路徑,你可以節約大量的可支配時間。改變后的高管是這樣看忙碌的高管的:他很閑,不知道在忙什么,他很忙,不知道在忙什么。
在一個長的維度怎么做好時間管理呢?還是出門左轉,來看一下如何避免做高效而無效的事,相信你會更有收獲。想清楚自己的終極目標,往往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