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憶臘八粥
???????????????????????????????????????? ??????????????????????????????文/曹召公
??????今天就是傳統節“臘八”。一大早在家里就尋摸著吃什么,問問妻子要吃臘八粥么,她看來是不感興趣,沒有明確回答我。早上打開手機,在朋友圈轉了一圈,看見大家都在曬臘八粥,心里不覺得想起了過去的日子,想起吃臘八粥的日子。
? ? ? ?相傳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王子,他舍棄王位,出家修道。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釋迦牟尼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為了不忘記釋迦牟尼所受的苦難,于是在每年的臘月初八吃粥以紀念他。佛教傳入中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杭州的靈隱寺,西安的興善寺今天都會開寺施粥。
? ? ? ?臘八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食材和做法,估計大家都知道各地的風俗。我生在關中西府的扶風縣,我此刻就想說說我們家鄉的臘八粥。三十年前,母親煮的臘八粥,是最讓人難以忘記。在我的故鄉,臘八粥的主要材料是玉米大粒,成熟的玉米粒不必攆的太碎,用機器脫皮后捻成像米粒大小的就可以了。然后在鍋里放上白豆一起煮。由于顆粒大,我母親經常要提前一個晚上就開始煮粥,晚上在大禍里小火燜煮,要煮爛得整整一個晚上,到第二天早飯時間就能吃了。
? ? ?我們那里吃臘八粥是十分講究的。清湯的大粒玉米粥煮好了,然后母親要在后鍋里爛上“下鍋菜”,主要是紅蘿卜丁,豆腐,蒜苗,加鹽和調貨炒在一起,熟了后直接下到鍋里,和大豆糝子混在一起,就可以吃了。此時一入口,粥的味道和菜的清香完全融入一起,咀嚼著粥的糧食香味,再喝上一口粥湯,你完全感受到的是湯的柔美,順暢入喉,回味無窮。吃臘八粥完全不用去搭配任何的涼菜,只純粹的喝粥就能滿足你全部的味蕾。從色澤賣相上看,也是那么的自然和賞心悅目,黃澄澄的大顆玉米粥粒沉在碗底,湯上面躺著的是紅綠相間的紅蘿卜和蒜苗,再配以白玉般的豆腐,真的就是五彩繽紛又冰清玉潔。它似乎象征著關中人做人的品質和生活的狀態,既做人清清白白又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 ? ? 小時候一到臘八節這天,母親就要煮一大鍋臘八粥,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去廚房就能聞到臘八粥的香味。我和弟弟就迫不及待的要母親趕緊盛飯,誰也沒有去想媽媽為了煮粥辛苦了一晚上,就是讓我們美美的吃一頓??粗覀兒锛钡臉幼樱赣H說,先別急,你爺下地里干活還沒有回來,等你爺回來再吃,有你們吃的,我煮了一大鍋呢。我們也沒有話說,三十多年前,爺爺是家里的主要勞力,他不回來,我們是不敢吃飯的,這是幾輩子人立下的規律,也是尊老的傳統美德。
? ? ? ?一會兒爺爺干活回來了,臘八粥就上桌了,我和弟弟就美滋滋的吃著粥,嘴里不停地“滋啦滋啦”的吮吸著粥的湯汁。一旁吃飯的婆,一邊自己吃著,一邊嚼著粥粒,一會兒嚼碎了,就熟練地一嘴喂給還不會吃飯的妹妹,妹妹也吃的美滋滋的!再小一點,我們就是這樣被婆嚼著飯喂大的。幾十年過去了,如今爺和婆都去世了,再也不會有這樣的情景了。我的小丫丫才一歲半,在老家由媽媽帶著,她卻很講衛生不會這樣喂妞妞了。每次只有我想起臘八粥,就會想起過去的日子,我想念在天堂里的爺和婆,但愿故鄉的母親今年煮好粥,能在他們老人家靈前奠上一碗飯。我真的想念我的爺和婆了!
? ? ? ?農村人用大鍋煮臘八粥,煮得爛,因為煮臘八粥費時,因此一次也煮得多。一頓吃不完,剩余的粥就會舀到盆子里下頓再吃,臘八粥一放涼就會凝固,再吃時要摻水煮熱,吃起來依然很香。這讓我想起了范仲淹小時候吃粥的故事,《宋史.范仲淹傳》記載:“范仲淹家貧,就學于南都書舍,日煮粥一釜,經夜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其二,斷齏數莖啖之。”?我經常用這個故事鼓勵我的學生刻苦學習,如今人們家家富裕,孩子不再愁吃愁穿,小孩子缺少的是范公刻苦讀書的精神。
? ? ? ?在以前的西府農村,這樣的臘八粥不是光臘八這天才吃。在我的記憶里,倘若誰家喬遷新居,主人家就會煮一鍋臘八粥,兩個男人抬著一口盛粥的大鍋,鍋上蓋著鍋蓋,抬鍋的杠子上系著大紅花,到了新居門口,鞭炮一響,大伙兒就拿著自家的碗去掙著搶粥,主人家一勺一勺的給大家舀飯,祈求的是入了新家,鄰里街坊相互幫襯,關系融洽。主人有時候還會撒一點水果糖,孩子們一哄而上搶了個精光。在哄搶和歡快中,見證者主人家搬遷的喜悅。如今這樣的傳統也沒有了,掙了錢的農家人,搬了新居也會像過去娶媳婦兒一樣擺宴待客。
????????時光一去不復返,往事只能回味。30年前吃臘八粥的情景,如今再也不會有了。現在生活在城里的我,有時候也會給妻子和孩子做家鄉的臘八粥。無論我怎么去準備過去的食材,也做不出從前的味來。但記憶中的那種過去的臘八粥味道,那逝去的爺和婆,卻留在我的記憶深處,永遠不會忘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年1月2日寫于西安陶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