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投資的時候不會草率得做決定,作者列了一份系統性思維錯誤的清單,這份清單里列出了52個人們在思考問題時會犯的思維性錯誤。這份清單不僅在金錢投資領域有用,在生意和私人生活中也有用。
有關思維錯誤的知識讓我更平靜、更審慎:我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思維陷阱,并在它們造成重大損害之前予以避免。
我列舉了其中十個我所認同的,或者說是可能你我都存在的思維誤區。
01
從眾心理
就算有數百萬人聲稱某件蠢事是對的, 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成為聰明之舉。
從眾心理(有時被含糊地稱為隨大流)是指:只要別人做什么我也跟著做什么,我的行為就是正確的。換言之,越多的人認為一個想法正確,這個想法就更加正確——這當然是荒謬的。
我們總以為是自己做出的決定,也有可能我們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我們處于人群中,深受來自周遭事物的影響。在人群中,就難以有屬于個人的思想。
02
糾纏于沉沒成本
在我們已經投入特別多的時間、金錢、能量、愛等因素之后,沉沒成本令人難以放手、難以釋懷。于是已經投資的錢就成了繼續做下去的理由,即使客觀來看堅持下去毫無意義。投資越多,沉沒成本就越大,將項目繼續做下去的理由就越充分。
理性的決定意味著忽視已經投入的成本。你已經投資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現在的形勢及你對未來的評估。
03
權威偏誤
經常可以證明,權威也會出錯。出錯是人類的通病,但重要的是,面對權威我們會將獨立思考調低一級。面對專家意見時我們往往會比面對其他意見粗心許多。還有,我們會服從權威,哪怕是在理性或道德上毫無意義的地方。這就是權威偏誤。
專家的話也不能盡信,在任何時候,都要有自己的判斷。
04
故事偏誤
在開始科學思維之前,人們先是通過故事解釋世界的。神學比哲學更古老。故事偏誤是指:用故事扭曲和簡化現實,它們排斥不合適編進故事的一切。
從自傳到世界大事——我們將一切炮制成有“意義”的故事。我們這樣做是在扭曲真相——這會影響我們決定的質量。
人人都喜歡聽故事,但你聽到的真的是事實嗎?故事經過人的傳播,每個人都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曲解,最后可能會面目全非。
05
激勵過敏傾向
人都會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令人吃驚的是兩個次要方面:
第一,一旦有激勵加入游戲或改變了激勵,人們就會迅速而劇烈地改變自己的行為;
第二,人們是對激勵做出反應,而不是對激勵背后的目的做出反應。
06
選擇的悖論
選擇范圍太大會導致無所適從。
選擇范圍大會導致作出更差的決定。
選擇范圍大會導致不滿。
你要明白,你永遠作不出完美的選擇。要想作出在事后看來無懈可擊的選擇是非理性的,因為事情的發展永遠有無數種可能性。
你就滿足于一個適合你的“好答案”吧。只有最好的才適合你嗎?在存在無限選擇的年代,情況恰恰相反: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07
討喜偏誤
“復制”是銷售的標準技巧。銷售者設法復制對方的手勢、語言和表情。如果買方語速特別慢、聲音特別低、經常抓撓額頭,賣方也同樣又慢又低地講話、不時地抓撓額頭就很有意義。這會讓買方覺得他討人喜歡,做成生意的可能性就更大。
你在判斷一筆生意時應該堅持不受賣方影響。請你不要考慮他,更好的辦法是:請你想象他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家伙。
我在購物的時候,經常會被銷售人員影響個人的喜好,會覺得對方很友善, 給我推薦的一定適合我。往往回到家就后悔了,人的喜好是會受到影響的。
08
指數增長
計算倍增時間。請用數字70除以增長的百分比。
“物價上漲5%。”任何人聽到這種說法,心里都會想:“不嚴重,5%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讓我們迅速計算一下倍增時間:70÷5=14(年)。14年后1歐元的價值只剩下了一半——對于所有有儲蓄的人來說,這都是一件壞事。
當事關增長率時,請不要相信你的感覺。你的感覺是沒有用的——請你承認這一點。真正有助于你的是計算器,或者,在增長率小時,就使用計算倍增時間的訣竅。
09
錯誤的因果關系
虱子離開寄主,是因為寄主發燒了——它們的腳燙得受不了。一旦寄主燒度減退,它們自然樂于返回。火勢越大,投入的消防人員自然就越多,相反的邏輯當然是不成立的。
相互關系不等于因果關系。你要看仔細。有時兩者之間因果恰恰相反,有時兩者之間根本就沒有因果關系
10
預測的錯覺
請你對預測持批評態度。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說過“我不作預言。我從沒做過,我永遠不會做。”
并非不能相信各種預測,而是要具備批判思維, 批判性得看待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