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的基本方針在諸葛亮的力主下,毫無爭議地確定了。
接下來,北伐的目標、具體方案等,進入了討論程序。
這下出現了分歧。
此時鎮守長安的是安西將軍夏侯楙。
夏侯楙,字子林,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大將軍夏侯惇之子,年輕時與魏文帝曹丕親近,加之曹家與夏侯家的淵源,曹丕勸說曹操把女兒清河公主嫁給了夏侯楙。
曹丕登基后,任命夏侯楙為安西將軍、持節,繼夏侯淵之后都督關中,駐守長安。
夏侯楙無用兵謀略,完全是靠與曹丕的友情而委以重任,最大的愛好是經營家業,畜養伎妾,所以蜀國很多將領都沒把他放在眼里。
丞相司馬魏延對諸葛亮說:“夏侯楙不過仗著是曹操的女婿,才當上長安的主帥。此人沒有智謀,而且膽子很小。我愿意率一萬精銳部隊,帶上一萬人的口糧,直接從褒中出發,沿著秦嶺向東,到子午道后折向北方,用不了十天功夫,就可抵達長安。”
他預測了一下前景,說:“夏侯楙見到我大軍突然兵臨城下,一定會嚇得棄城乘船逃走。長安城中就只剩下御史、京兆太守了。橫門糧倉的存糧,以及百姓逃散遺下的糧食,足以供給我軍軍糧。魏國在東方集結軍隊,需要二十多天時間。丞相你率大軍從斜谷出來接應,這個時間內也完全可以到達。我們會合后,可以一舉平定咸陽以西的地區了。”
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也是備受爭議的“子午谷奇謀”。
要實現魏延的突襲意圖,這幾個點是關鍵:
一是要突然。要保證這一萬人的軍隊秘密通過子午道而不被魏國發現,這樣長安等城池才不會有防備。
二是要快速,十天之內要趕到長安城下。如果時間過長,難保消息不被泄露。
三是魏國長安主帥夏侯楙要如魏延想象的那樣,一見到蜀兵,立即嚇得逃之夭夭,長安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面,能被蜀軍迅速攻下。
四是蜀軍占領長安后,必須堅守二十天,撐到諸葛亮的主力抵達。
五是魏國的援軍不是蜀軍的對手,節節敗退,讓蜀軍窮追猛打,分而殲之,從而占領咸陽以西地區。
諸葛亮認為,此計聽上去似乎有實現的可能,但仔細分析這些關鍵環節,卻近乎“荒誕”。
一是萬人的部隊行軍,就算晝伏夜行,也不可能悄無聲息,何況邊境上不會有魏國的暗哨?
二是穿行子午谷,這似乎要看天意,祈求老天爺千萬別下雨,一旦下雨,別說十天,一個月都別想。但春天已經悄然來臨,不久就會春雨潤物了,谷中的道路無疑會是一片泥濘,寸步難行。如果路上延遲,不但達不到突襲的目的,而且所帶軍糧必然不足,中途又沒法補充,就算勉強到達長安城下,估計戰斗力也會迅速降低。
三是夏侯楙雖然草包,逃跑的幾率也不會多高。主帥不戰而逃,那是死罪一條,夏侯楙應該知曉其中利害,不會輕易逃跑。退一步說,夏侯楙逃跑了,還有其他官員和將領在,畢竟長安城內幾萬魏軍也不是吃素的,稍微組織一下抵抗,沒有攻城器械的一萬蜀軍就不可能快速攻占長安。
四是攻占長安后,魏國都城洛陽暴露在蜀軍的威脅之下,魏軍肯定瘋狂反撲,以魏國的國力,動員十至十五萬兵力應該不在話下。就算諸葛亮主力趕到長安共抗魏國援軍,抵不抵得住都是個未知數,還要考慮糧草、軍需供應等因素。
魏延的奇計要成功,關鍵環節一個都不能少,但要確保每個環節都成功,希望近乎渺茫。
所以,諸葛亮否決了這個提議。
歷史上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議論很多,反對和支持的人都不少,但大多數認為,諸葛亮之所以不采納該計謀,是因為他天生謹慎,不喜冒險,故而選擇從平坦的隴西大道進軍,向隴右地區穩扎穩打。
其實,看看后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略,就會發現,這與諸葛亮性格沉穩不沉穩沒有多大關系,而是魏延的目標和諸葛亮的目標完全不一樣。
在諸葛亮看來,就算魏延的作戰意圖完全實現,在現階段,蜀國也沒那個能力守住長安。
而且,大規模的城市攻防戰,必然消耗雙方大量的兵力、物資,蜀國沒這個本錢。
所以,諸葛亮北伐,最終目的也許是要克服中原,恢復漢王朝昔日的輝煌,但他也深知,蜀國目前還沒那個實力,飯得一口一口地吃,國土也得一點一點地去擴占。
“子午谷奇謀”不被實施,就是因為其作戰意圖跟主帥要實現的目標完全不一樣。
當時,從漢中到長安一共有四條路,即: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故道。
但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卻是哪一條路都沒有走,而是走了更西方的隴西大道。
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隴西道根本就不是去關中的路,而是去涼州的路。
仔細一想,諸葛亮的作戰目標就顯而易見了:不是長安,而是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