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全家很晚才起床,爸爸稍早些,就買好早餐在客廳等我和C醒來。由于實在太晚,我決定我不吃早飯,洗漱后直接和父子兩人一起上班。洗漱的當兒,爸爸就準備自己一個人開車先走人。如若平時,我肯定又要嘮叨一番。
爸爸是個獨行者,喜歡一個人做事。而我偏偏是個喜歡一家人一起做事,一起玩,喜歡其樂融融的感覺(從小就有但未被滿足的渴望)。
一家人吃飯的時候,爸爸是講話最少的那個人,需要我們邀請,需要我們渴望的眼神,他才會開金口;
一家人出門的時候,往往再等幾秒鐘我們就可以一起乘電梯下樓,他非要一個人先下去,然后在樓下等我們。電梯如果會說話,一定請他腳下留情,好讓它少跑幾趟,哈!
每天上班,他喜歡一個人乘公交上班,不愿坐我的車,當然,如果坐我的車,需要耐心等一下。
久而久之,我對他這樣的做法或者說習慣很有怨言,但往往牢騷一頓,但沒一點作用。過后,他一切照舊,我繼續(xù)忍受。
學習PD以后,我開始關注自己的情緒,試著正面地來表達自己的需要,于是,我決定換一種方式。
“你可以稍晚點走,等我們一下嗎?我洗完臉就可以走了”,我盡量溫柔地說。
“還有幾件事情要處理呢,已經(jīng)這么晚了”,聲音里透著一點不耐煩。
“沒事,那幾件事稍晚點做也沒關系”。昨天我交代爸爸幾件事要做,但不是很迫切,我告訴他免去他的擔憂或借口,嘿嘿。
“最重要的是我們一家一起去上班,這樣讓我感覺很溫暖。還有,這樣也比較環(huán)保啊,三個人開兩部車去同一個地方,還雙倍的停車費,多浪費啊”!(我的需要、我的感受讓你知道)
不知道是真心接受還是不太情愿,爸爸沒說話,但停下來,坐在沙發(fā)上等我們。這時,C的早餐也接近尾聲。
之前和C說過誰最后一個吃完飯就要收拾餐桌。今天吃完了,C鉆進自己的房間邊穿襪子邊看書,又忘了該做的事。換做平時,我可能或命令或嘮叨,讓他把餐桌收拾干凈。他的反應也肯定是為什么讓我來收拾啊?!
“C,我們吃完飯后的規(guī)則是什么了?”今天我只輕問一聲,讓規(guī)則替我說話。
“媽媽,我馬上來收拾的呀”C答應的很痛快,盡管我不確定他的本心是否這樣。做了,就是王道哈,不管內(nèi)心怎樣。
一切收拾停當,準備出發(fā)。我覺得如果就這樣走了,似乎少點什么。我應該表達我對爸爸改變做法的感謝,于是我轉(zhuǎn)過身對爸爸說:“謝謝你等我們”,說著,我張開雙臂走向爸爸,爸爸也喜滋滋迎上來擁我入懷。“請把'們'去掉,”這時,兒子在一旁搭腔了,“我也是在等你好嗎”!原來,身邊的這個小男人有點吃醋。“真的?也謝謝你的等待,來,我們也抱一個”。說著,我們一起將兒子圈起來抱著,他也美滋滋地笑起來。
語言,實在是奇妙!抱怨、嘮叨可能導致沖突,而帶著溫度的表達則像調(diào)了蜜的水,滋潤心田,讓人感覺里里外外盡是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