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新年計劃做得特別認真,可能是因為對去年狀態不滿。
去年,以及去年之前的很多年,我其實一直都有認真思考新年計劃。常常是先仔細梳理一遍自己的現狀,然后想想新的一年想要改變什么收獲什么,然后就發現想要的東西一大堆,極難取舍;最后硬著頭皮劃掉幾個,再進一步細化,列出一個看似完美的人生計劃,得意幾天,覺得總算對自己有了個認真的交待。之后呢,借著新年第一天的好彩頭,打雞血般勤奮地執行上好幾天;可往往不到一個星期,熱情就開始有點降溫;等過完兩個星期,就會不斷冒出一堆意外情況,阻撓計劃的順利進行;苦苦撐到第一個月的結束,恍然大悟可能計劃列得不夠合理,還得再改進,于是又冒出一堆新的興趣和靈感……之后,繼續第一個月的循環……等到年底,想想自己好像還是做了一些事的,但又拎不出一個具體的能讓自己到處得瑟的成果;曾經說好的堅持好像一次也沒成功,雖然總能找出一籮筐“變節”的理由;縱然能用阿Q精神陽光自己,繼續寄希望于來年,但終究心理還是會有那么一點兒藏不住的沮喪。
今年,不知怎的,我開始正視這個問題了。想了想去年最后一次更新計劃,說要完成一個長篇旅行故事的寫作和三級心理咨詢師的課程,但終究還是遲了兩星期才寫完初稿,心理課程則看了還不到十分之一。而反觀我老公,他去年有三個計劃:1. 照顧好我;2. 找到一份工作(不行就去開uber);3. 前端工程師入門。結果,他一下兼上了兩份工作,拿下兩個納米學位,還額外做了五個高質量的音樂視頻,當然一如既往把我照顧的也很好??伤矝]有天天頭懸梁錐刺股的覺都不夠睡,也會看游戲視頻刷網頁浪費一些時間,在額外任務上也花了不少精力和腦細胞……而他跟我最大的區別是,從不輕易修改自己的決定。用他自己的話說,一個決定做出來本就是經過認真思考的,他是個懶人,不愿意花精力去反復思考糾結一件事。而我,的確在“踐行”方面最薄弱,總是動用各種元認知和小聰明不斷修正自己的路線,試圖避免去做那些看似“徒勞無功”的事,可到最后,往往發現自己倒是在思想上不斷升級革命了,真正做完的事卻少之又少,反倒變成了另一種“徒勞無功”。而且,又因為自己的貪心,每天安排的計劃相當“多樣化”,同時在進行好幾個大小任務,難免心累,無形中給了自己不少枷鎖和拖延的誘因。
于是,在做今年的計劃前,我反復告誡自己“less is more”,以及,尊重自己做出的每一個決定。考慮到今年面臨著哈哈出生、回國工作等一系列變化,我決定不再過多給自己安排任務,把產后恢復(健身)作為第一要務,有空的時候再把旅行故事修改到能發的狀態,然后繼續心理學習。后來跟老公一起討論計劃可執行性后,在他的建議下又做了細化,最終變成如下幾條:
MUST DO (被動)
1. 照顧哈哈(生理+心理)
2. 適應回國新生活和工作
MUST DO (主動)
每天打卡:站墻15分鐘 + Yoga/Keep訓練15分鐘(總計>=300天)
OPTIONALS (主動)
看完瀚思心理視頻課
第一塊兒被動的必做項目平時其實不用考慮,具體問題來了自然會推動著我想辦法去解決,且我超強元認知的天賦還會總是提前讓自己做些準備,所以不必花心思去跟自己斗爭。第二塊兒主動的必做項目,是最需要鍛煉我的堅持和意志力的。雖然每天的任務看起來很簡單,或許也談不上完美,也不懂這樣的健身強度是否合適有效,但它就是一個底線,是每天無論如何必須要完成的事情(產后及回國后第一個月除外,so完成300天就算過關~),沒有其它任何借口和意外。第三塊兒是交給自己做主的成長,根據生活節奏和強度,每一次想玩兒或消費注意力的時候,我都可以問問自己,是更想學會兒心理視頻,還是XXX?這樣也算是給自己一種對生活的自由把控。其實我本來還想列些別的可選項,但最終聽了泉泉的建議,還是一個個來,等學完心理課,再考慮開始其它項目,一個階段只關注一個可選項目。
這次的新年計劃效果會怎樣我不知道,至少到現在為止,1月就快過去了,我的健身打卡已經連續了30天,心理視頻看了跟去年一年差不多的量,有條不紊地做著哈哈出生前的一系列準備,還在泉泉前兩天的建議下,決定開始寫作。這不是一個必選或可選的項目,只是一種記錄和積累,是幫自己整理思緒的工具,也是學習心理更深刻的一種方法;不限定篇幅,也不規定頻率,想寫則寫就對了:)我不知道這些經過一年的沉淀,會帶給我什么收獲,但我已經不打算“聰明”地去設想了。因為很多事情,做了才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