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一下,《明史》是一部修纂水平很高的正史,體系詳備xx,一堆溢美之詞,省略。
這樣評價是站在史學編撰的角度,站在史學史的角度,而不是全盤承認《明史》,認為哪里都好。
邏輯要學好,起碼不要抬杠。
《明史》有沒有問題?當然有。
任何一部正史(二十四史)有沒有問題?當然有。
共性的問題只有一個:繼任政權對前任政權的合法性。
夸?貶?在前任政權快要結束這段時期內自己的表現如何描述?
孟森先生說清朝在《明史》中省略了大部分建州的歷史,因為建州隸屬于明朝,準確來說曾經被明朝管理過。
這一來不光彩,有種祖上出身不好的感覺;二來就是合法性問題,這不等于承認是異族加造反?傳統儒家文明最強調的兩點都被清朝犯了。(忠孝、華夷)
清朝在明末清初這段歷史肯定是“虛美隱惡”,時不時還出現“我大清破撫順”,一點“某一時期歷史條件下”的精神都沒有,當時還是后金(金)。
但是這樣會不會在某種程度上客觀公正?對明朝的剝削錯誤進行一定程度的揭發?
我認為這也是有的。
因為1.這些是明朝干的,又不是自己做的2.為自己提供合法性。
貼吧某些x粉和x漢一張口就是《明史》是清人修的都是胡編亂造沒有價值,那請問誰修能有價值呢?中國歷代都是隔代修史,只有后任政權才會為前代修史,因為前代已經成為歷史。
后任修的不靠譜,自己修的就靠譜啊?自己說的就客觀公正?
《明史》編修人員中有很多都是明朝遺老,這些人在此還能說胡編亂編?他們很多人這輩子別無所求,誰敢胡編亂編這幫人就敢玩命。
所以,《明史》和其他正史一樣,基于長江后浪勝前浪的道理,在時代發展下,《明史》自然而然優于前代,但他同樣擁有前代共性的問題以及清朝作為非漢族政權的特殊問題,請等量觀之。
ps:以前自己寫明清通俗史小說時和某位貼吧“大神”討論過,其神論我永生難忘。
大神是某高中生,看了幾本書,往往也是這種看了幾本書的最愛自命不凡指點江山。
大神認為我主要參考的是《明史》,這個東西是清人修的,都是罵明朝潑臟水的,都是錯誤的,這樣寫不公正。
我自己沒有說參考《明實錄》因為這個不敢拿翻閱就說參考,良心過不去。自己現在也是本科歷史專業,因為要考研更知道對于讀過文獻的意義。(面試時候讀了什么書盡量不要說讀文獻,有的兄臺就是上課老師帶領下選讀了《史記》就敢說自己讀了《史記》,這種老師是很看不上的,認為你心浮氣躁不適合做學術,而且對學術常識一無所知,沒有必要的敬畏之心。)
當時為了一較高下(大神每天私信我,不時有一些辱罵之詞和中二之語),我說我還參考了《明實錄》。
接下來大神的回復讓我敗了,徹徹底底敗了。
“你不知道《明實錄》都被清人改了?何況文官集團和萬歷皇帝不對付,故意給皇帝潑臟水?”
我不知道這兩大“正史”紀傳體和實錄體都被大神以“清人不可信”就否定了,這個明清史研究還怎么搞?
我知道大神看了很多三無網文和貼吧論壇文,這就是大神自己的史料和“信史”,各種沒有史料支撐主觀臆斷,純粹的“民科”。出于一種很單純的民族情感,下意識的極端的認為清朝都是錯誤的,再加上二元論的非黑即白,就成為這個樣子。
歷史研究講求“論從史出”,一分史料說一份話。在史料基礎上要進行推理演繹分析。
即使史料也要進行辨偽,其中陳垣先生“辨偽四論”中有“理論”一法,學術造詣如陳垣先生也指出理論為“最高明也是最危險之法”。
史料是基礎,任何結論都要建立于史料之上,沒有史料只會如修煉武功落得個走火入魔,哪怕是xx神功,沒有捷徑。
不知道這位大神現在可好,是否還鐘愛明史,是否已經理性客觀?
祝好。
這為今日知乎一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