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7 歲孩子的幻想】
好萊塢經典電影《奪寶奇兵》系列塑造了一位無所不能的考古學家印第安納·瓊斯,他藝高膽大,身手過人,在神秘的古跡秘境間探險,發現無數只存在于神話傳說中的文物寶藏……
然而現實永遠比電影更精彩。歷史上真的有這樣一個人,多次創造考古奇跡,將傳說變成現實,即便印第安納·瓊斯見了他也只能甘拜下風。
他就是現實中的奪寶奇兵,德國商人和考古業余愛好者——海因里?!な├锫?822-1890)。
「多年以后,當施里曼面對特洛伊古城,他會想起父親給他講《荷馬史詩》的那個下午。」
那個下午,7 歲的施里曼第一次聽到特洛伊古城的故事,他問父親:「特洛伊真的被大火燒光,再也找不到了嗎?」父親點點頭。
「我不信!」施里曼說,「等我長大了,我一定要找到特洛伊!」
父親哈哈大笑。哪個 7 歲的孩子不是滿腦子幻想呢?
這看上去也的確像是幻想。長大后的施里曼并沒有投身考古事業,而是成了一名商人。而他很快展現出經商天賦,在商海中如魚得水:他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賺取巨額利潤;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大發橫財;通過茶葉貿易又狠賺一筆……
到了 1863 年,年逾不惑的施里曼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大富商,事業如日中天。
「因此我結束了所有的商業活動,」施里曼在回憶錄中冷靜地說,這不可思議的事情在他看來順利成章:「只為能全身心投入對我最具吸引力的研究工作?!?/p>
三十多年了,人們第一次發現這個 41 歲的男人從未放棄自己 7 歲時的夢想。
「特洛伊,我來了!」
【行動力——動即出眾】
施里曼只是一個考古業余愛好者,他錯誤百出,不入方家法眼,甚至在尋找特洛伊遺址這件事上,他也并沒有什么創見。
他花費數年時間,幾經周折,最終認定特洛伊遺址很可能就在布納爾巴什??墒聦嵣?,早就有多位學者持同樣看法了。
可那些學者為什么沒有成為特洛伊遺址的發現者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沒挖。
不挖的理由多種多樣:大部分人是因為觀點未獲得學界認同,也就不再堅持己見;其他人可能是因為地理障礙,可能是因為缺乏經費,可能是因為環境惡劣,可能是因為搞不定當地政府……
不挖,有很多種理由。而挖,只有一個理由。
施里曼雷厲風行,克服了所有困難,搞定了一切準備工作。1870 年 4 月開始,施里曼帶領 100 多名工人,揮下了第一鋤頭,一挖就是三年。
震驚世界的偉大成就就此破土而出:施里曼發現了一座古城,很快又發現古城下還有古城,古城下又有古城……就像剝洋蔥一樣,最終他發掘出的古城數量是:九座!
施里曼又驚又喜:這九座古城中,到底哪一座才是特洛伊?經過認真考證,他得出了結論:自下而上的第三座,就是特洛伊!
這個外行又搞錯了,其實第六層才是特洛伊。不過那又怎樣呢?反正都是施里曼發現的。
施里曼這個燃爆人心的故事:他在 7 歲時就樹立了一生的志向;他用三十年時間積累財富、準備物質條件;他放棄如日中天的賺錢生意,將整個下半生投入考古夢想;他跌跌撞撞,飽受質疑,終于證明了流傳數千年的神話傳奇是真實歷史。
施里曼成功的關鍵,在于他是一個行動派。在專業知識并不占優的情況下,他憑借強大的行動力,做對了最關鍵的一件事:動手挖。
就算在整個過程中錯誤百出又怎樣?不行動就永遠不會出錯,而行動就是最大的正確。更何況,行動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
發現特洛伊只是施里曼真人版《奪寶奇兵》的第一集,在發掘邁錫尼王陵和梯林斯遺址的續集中,施里曼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專業素養,發掘過程嚴謹規范。
無論是否摘掉「業余」帽子,他都已經在實戰中成長為一位偉大的考古學家。
每天下午接孩子的時候,從幼兒園的門口走過時,總能看見一群高談闊論的父母。
她們口若懸河地炫耀著自己的孩子又學會了多少個英語單詞,認識了多少個漢字,會多少以內的口算……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過早的識字教學會給孩子帶來后遺癥。
蒙蒙有雙漂亮的大眼睛,親戚朋友看了都說這孩子肯定聰明。
蒙蒙也確實聰明,雖然爸爸媽媽工作忙,只有爺爺照顧他長大,可別人家的孩子才剛剛學會說話,他就能從1數到100了。
這差距,讓小區其他的媽媽們羨慕嫉妒恨,蒙蒙漸漸就成為了媽媽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讀幼兒園蒙蒙也是出類拔萃,無論是認字還是數數都甩其他小朋友一大截。大家都覺得這是未來的小學霸。
然而蒙蒙讀了小學后,問題出現了。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蒙蒙的成績依然很優秀,還如愿以償的當上了班長。
蒙蒙認識的字比別人多,加減乘除也比別人快,數學語文成績都很好,漸漸的,他就覺得跟同學們玩不到一起去,覺得他們都很笨,自己懂很多,就連老師教的那些知識他也看不上。
于是,蒙蒙上課不再認真聽講,有時還不做作業,他覺得反正我都懂,不學也可以。老師發現了蒙蒙的情況,就請蒙蒙的父母來學校溝通。
父母也很郁悶,覺得自己家孩子一直都是學霸啊,怎么突然就不聽話了?不過那時蒙蒙的成績還沒有明顯下降,爸媽只是說了蒙蒙幾句,沒有放在心上。
等到了三年級,蒙蒙的學習越來越掉隊,成了班級里的倒數,爸媽這才感覺到,孩子有問題了。
著名教育專家于漪老師說:“即使孩子在學齡前識再多的字、會做多少算術題,等他們到三四年級時,知識掌握的差異普遍變得很小了。”
一年級教學是“零起點 ”,老師會從頭教起,而孩子年齡越小,對知識理解的能力差異就會越大。
有些知識等孩子到了6歲才學會十分輕松,非要他們5歲半甚至5歲就學,會使他們感到特別費勁、特別有壓力,這是十足的拔苗助長。
父母太早開發了孩子的學習能力,而在后續過程里,父母因為疏于陪伴又錯過了給孩子補充“新知識能量”的黃金時期,導致孩子荒廢光陰,還養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孩子最后也只能是“傷仲永”了。
過早的識字教學會給孩子帶來后遺癥
孩子6歲前還不具備邏輯能力,強行讓孩子記下他根本不能理解的漢字和數字,只會損傷孩子的智力,而過早的讓孩子學習這些,也會限制孩子的思維,打擊孩子的創新能力。
如果這時父母特別急功近利,讓孩子在知識學習上“預支”,反而會落下許多后遺癥,甚至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后勁。
如果您家孩子已經在學前開始學習漢字和數字,別著急,但你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于學前認字這件事,每個孩子的敏感程度不同,如果喜歡呢,就多認幾個無妨,如果不喜歡呢,也不要強迫,不要過分引導,熟悉幾個常用字就好,力求讓孩子自然過渡;
2、即便是已經學會了的很多知識,到了一年級,也不要放松,作為父母,可以換其他花樣給孩子引導和學習,擴展孩子的知識面,更不要讓孩子驕傲自滿,覺得別人都比他笨;
3、如果班里有很多聰明的“別人的孩子”,也要給自己家孩子樹立信心,比如講些龜兔賽跑的故事,告訴孩子,不驕不躁不急不餒,暫時的落后不是最終結果,況且,持久的學習能力更重要;
4、孩子成績好也不能放松,小學前三年一定要把知識的基礎打穩當,這樣孩子將來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以及學習的能力都有了扎實的根基,也不容易產生各種突發性的學習滑坡。
孩子養成好習慣比學習知識更重要
其實父母完全沒必要在學齡前給孩子太多的“知識灌輸”,會做多少算術題、能識多少個字或者能背多少首唐詩,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
相反,父母要做的是能啟蒙好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讓他們把一個感興趣的故事復述清楚。
在孩子進入小學前父母要著重培養孩子的一件事就是能大膽地表現自己,善于與人溝通,并且要能養成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的良好習慣,這些能力才是基礎中的基礎,遠比單純地學“知識”重要得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