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生而養之,養而教之,這是為人父母者一定要做到的事。從受孕著胎到呱呱墜地,叫作生;從啼哭喚食到咿呀學語,叫作養;從蹣跚而行到獨立于社會,這是“教”的過程。從時間上可以直觀地看出,父母之于孩子,“教”是最大的課題。
?“養”,甲骨文與金文的字形是左邊一個羊,右邊一只手拿著牧鞭,是個會意字。繁體字的寫法是上邊一個羊,下面一個食,所會的意更加清楚:提供食物使之存活即為養。對于大多數的父母,這個任務不但可以完成,而且有的還會完成得過了頭,養出不少小胖墩兒來。但如果只做到這一步,養而不能教,還是不及格。
“教”,簡化以后,這個字被不少人望文生義地理解為“以文教之以孝”。其實“教”的本意可沒這么文縐縐,最初的字形中,“子”的上方是一個“爻”,是算籌的象形;右邊則是一只拿著戒尺的手,所會的意是:以戒尺為威嚇,使孩子學會新的知識。
“教”的關鍵,是嚴。我建議把那句流傳甚久深入人心的“寓教于樂”改為“寓學于樂”,玩兒的過程中有所收獲當然是好事,但絕不至于上升到教的高度。我也曾聽到過一個西方教育學家的高論,他說,教的關鍵在于引導。這位專家雖然不曉得中國戒尺的厲害,卻道出了其背后的功能——不對了就要吃板子,那當然會拼命向對的方向靠攏。
對孩子的“教”,有兩個主體:父母和老師。(有些現代父母讓孩子在家讀書,那就是又身兼了教師一職)這兩個主體所教的內容有重合之處,又各有側重。父母著重教孩子明是非,別善惡,如何做人;老師則更多地教孩子系統的學科知識。二者切不可互相推諉,把這十幾年的功課交給一方去做。這一點,父母尤其要注意。
教師的嚴,體現在三個方面:嚴格;嚴厲;嚴謹。
嚴格,有兩個要素:合理的標準,堅決的執行。小孩子一天可以背三首詩,老師給他定一首的標準,太輕松,他不會放在眼里;給他定五首,實在完不成,心一橫,也就拉倒。通過觀察分析、經驗判斷,得出最佳的標準,這正是老師一個主要的職責。如果不能做到,那你就是惰。標準既已確定,以好奇心強為主要特征的小孩子也難免要去挑戰幾次的。老師若是守不住這條線,讓學生模糊了標準的位置,甚或是開始懷疑執行標準這件事,對他們今后的人生是有著無比巨大的副作用的。這樣的老師,也是犯了惰的錯誤。
有必要補充一句,嚴格,不是限制。了解孩子,熟知教育規律,時刻對“標準”的位置保持警覺,是老師的本門功課,切不可因惰而廢啊。
嚴厲,指的是態度。《禮記》中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意思是,在學習這件事情上,老師態度嚴厲極為重要(卻也不容易做到)。老師態度嚴厲,所教授的內容才會被學生重視,所學的內容得到尊崇,學生才會端正態度,認真去學。所謂師道尊嚴,不僅僅是老師一定要板起臉來那么簡單,而是嚴則尊,尊則重,是通過自己的態度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啊。若老師不能認識到這一點,或是不能就此檢點自己,那也是惰。
再補充一句,嚴厲的態度,老師必備,父母則不必;小學、中學老師必備,大學老師則不必。
嚴謹,對于每個人、每件事都極為重要,對于老師,還要在重要前加上若干的倍數。為師者要傳道授業解惑,如果自己都不能明察秋毫嚴謹認真,經常把“嗯,也許,大概,差不多,就這樣吧”掛在嘴邊,受業的弟子們豈不是要糊涂更甚!教學相長,嚴謹的老師多年后都成了大專家,正是此理。不嚴謹,也是惰。
子不學,非所宜。宜字下面的“且”,可以理解為“力量”,“宀”是指家,歸宿。二者組合,宜的本意是指力量用到了適合的地方,引申為“應當”。小孩子不認真學習,不是應該的事。幼不學,老何為?小的時候不專心學習,一無所能,長大以后又能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