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你是不是常常因為孩子的叛逆、無為而焦躁。
作為孩子,你是不是常常因為父母的不理解而背道而馳。
大部分的感情問題的突發都是因為忽略了相互二字所造成的。感情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雙方互相的精神貫通。
今天我說要講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問題對孩子的影響!
?一、重視教育而忽視德育
做事先做人,相信大家在很多場合都能聽到這句話。現在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還僅僅停留在學習成績、名次上。“你只要把學習搞好,其它的都不管你”這句來自大多數家長們對孩子的期盼,折射出了當下的中國家長的普遍“愿景”,更是反映出中國教育中忽視德育而衍生的這一現象。
家長期盼限于學習,大多數老師也重視成績而忽視對學生德育的培養。正值對事物認知萌芽孩子對這似懂非懂的要求只能奉為圭臬。才導致當下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做出令人咋舌的事件層出不窮。
給大家分享一件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事件:
某一親戚的孩子,十來歲,很會耍小聰明,貪玩,愛鬧,學習比較差。在幾歲的時候就去超市偷偷摸摸拿東西,被超市人員抓住,家長來一頓暴打。在家里發脾氣一言不合就辱罵長輩,甚至用凳子砸長輩。就這樣的一個孩子,家長總是以孩子還小不懂事來掩耳盜鈴,就連現在提到這些事的時候,小孩居然也用這個借口來覺得自己名正言順。
那天無意間聽到家長說出這么一句話,我當時差點噴出一口老痰。“我家孩子就是學習差點,其它我都很滿意,都很不錯。”其實孩子本沒有錯,但就有這這樣一個價值觀的家長,教育出來孩子又會好到哪里去呢?培養孩子是注意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細微之處。作為家長要有見微知著的能力,將孩子的陋習遏止于萌芽,而不是凡事皆以“孩子小,不懂事”這句價值觀極爛的胡話來安慰自己,安慰孩子。
二、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孩子犯錯并不可怕,年紀小也并不是原罪。家長不懂得如何在孩子犯錯時讓其用正確的方式承擔錯誤才是元兇。我見過許多家長,在孩子犯了錯時,大不了打一頓,一頓不行那就兩頓。在我們那有句俗語叫“黃金棍棍兒出好人”。這種做法在短期內確實有一定作用,但從長遠來看,這必將對孩子產生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ps:后面會講家長對待的情緒是如何影響到孩子的性格)
責任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前提是家長必須也得有強烈的責任心。現在很多年輕父母,不管是忙于工作還是日常瑣事,都沒有給孩子起到一個良好的榜樣作用。“只要孩子不來煩我,就任性開啟了放養模式。”
分享一個事例:
家長喜歡打牌,打牌沒人管孩子,孩子就去煩他,煩他就打不好牌,于是手機給孩子玩,孩子離開玩手機打游戲,一打就幾個小時。最后孩子游戲上癮,學習成績下降。家長怪孩子打游戲導致成績下滑,孩子因為游戲上癮偷偷摸摸打,最后孩子游戲上癮,學習下降,還無辜多挨了些打和罵。
讀者可以思考一下,導致這最后一系列惡果的源頭是哪?
———家長打牌,沒時間看孩子。
我只是舉的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當然現實中家長們還有很多原因導致短時間內不能看管孩子。正是這短短的這一段時間,作為家長在今后開始著手自己的事務之前,如何讓孩子有自己的充實時間,才是讓自己脫身的最好辦法。
例如培養孩子的良好的興趣愛好,取代不良“嗜好”。如果一個家長打牌的時間都有但是卻懶于花時間在培養孩子興趣愛好,(ps:之后也會提到興趣愛好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那么就是家長責任心出了問題,最后也只是自食惡果,孩子也只是你沒有責任心下的副產品。
所以,很多家長不滿意自己的“副產品”,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副產品”其實是自己活生生造出來的。
三、對孩子的物質需求與精神世界的天平的失衡
無功不受祿,對待孩子,在物質上不能僅僅因為孩子情緒而影響你的情緒去遷就。家長要有一套嚴格透明的獎罰制度。對孩子的愛不是物質來表達的。短暫的討好帶來的只是無盡的貪欲。許多家長因為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鬧而滿足于孩子暫時的欲望,企圖用這種方式來讓自己不受打擾和安撫孩子的情緒。這樣就形成了單單只在滿足與各方需求上用物質了解達成的一直協議。育兒不是經商,但又好比經商。異在不能將物質與其同化。同在須溝通才能有所進展。商人重在物質,作為家長必須偏向孩子內心世界。
就像商人如何去揣摩顧客需求一樣,作為家長,也要懂得去探尋孩子的內心世界。家長盡量在孩子青春期到來之前養成勤與孩子溝通的習慣,因為一旦青春期到來之后,沒有幾個孩子愿意聽你這些“瞎編胡扯”的話。
在探尋精神世界的過程中,溝通是開始,理解是突破口,復盤讓孩子自身找到利害關系為目的。就這樣,溝通理解加復盤,引導孩子認清所談事件之本質,對事物有更清晰和,方為合格的交談。